書名如其人,書如其人。于前者,可以看見柴靜內心世界;于后者,從娓娓道來的故事或人生感悟中,透露出她對這個世界的關愛和對人性的剖析。于是,無論是關于人生的感悟還是對世界的覺悟,在《看見》里,都可以看見。
這本書,柴靜以社會熱點故事為主,如兩會、地震、非典、家暴、藥家鑫案、盧安克等等,講述了自己在央視的10年經歷和新聞故事背后的故事。在虐貓事件中,柴靜提到了洛陽籍攝影師馬宏杰,他扒火車、拍耍猴人,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贏得不少人的尊敬。透過這些故事,我看到了柴靜對中國民權、環境、三農、教育等問題的思考。
書名看似簡單,但仔細揣摩,卻內涵深厚。心理學家榮格曾說過,人的一生是不斷實現自我意識的過程。她說:“我的理想是不斷完善自我”。看《看見》,至少要回答三個問題:為什么看?看什么?如何看?我將書粗讀了一遍,又細讀了一遍,才幡然大悟:柴靜整本書都是在回答這幾個問題。那么多的采訪手記里,留下了她許多片段式的思考,這些思考如同散落的珍珠,不著痕跡、自然而然地生長出來。
看見非典時期由于疫情的肆掠,運送病人的醫生沒有隔離服,只能穿著普通的藍色外科手術服時,我明白了:當我們全心全意關心別人的時候,才會忘記自己;看見偏遠的雙城出現了集體自殺事件,我才發現,孩子的內心世界同樣精彩,若不能被打開,那么也是可悲的事情;看見遭受丈夫十幾年毆打不曾還手、卻在一天晚上刺了他27刀的安華后,我懂得了:厄運中的人多有一種對自己的憎恨,認為是自我的某種殘破才招致了這些命運。
曼德拉說,如果因為怕別人看到就不做自己覺得該做的事情,把它隱藏起來,那就等于說誰都不能做這個事情。如果自己把它做出來并讓別人看到,那就等于說誰都可以這樣做,然后很多人都會這樣去做。《看見》是一部講故事的書。在翻閱這本書的過程中,我也成了聽故事的人。
作者:李灶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