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之為將,與士卒最下者同衣食,臥不設席,行不騎乘,親裹贏糧,與士卒分勞苦。卒有病疽者,起為吮之。卒母聞而哭之。人曰:“子,卒也,而將軍自吮其疽,何哭為?”母曰:“非然也。往年吳公吮其父疽,其父戰不旋踵,遂死于敵。吳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是以哭之。”(資治通鑒)
吳子曰:“昔之圖國家者,必先教百姓而親萬民。有四不和:不和于國,不可以出軍;不和于軍,不可以出陳;不和于陳不可以進戰;不和于戰,不可以決勝。是以有道之主,將用其民,先和而造大事。不敢信其私謀,必告于祖廟,啟于元龜,參之天時,吉乃后舉。民知君之愛其命,惜其死,若此之至,而與之臨戰,則士以盡死為榮,退生為辱矣。”(吳子)
吳子曰:“若行不合道,舉不合義,而處大居貴,患必及之。”(吳子)
我們拋開吳起所從事的職業以及他的終極目的,單從管理角度來看看他的思想與行為對當今的啟示。
目前管理界對人性的假定,無論是X理論、Y理論、超Y理論,都是把人對工作的態度看成是個人身上固有的屬性,管理者只需針對這些屬性來制定方針政策,推動組織前進。但是卻忽視了一個問題,那就是團隊管理者的思想以及行為對于管理對象的強大的影響力。
由日本人提出的Z理論,雖然注意到了某些“微妙”的事件對于管理對象的強大影響力,但是最終還是傾向于制定某種合乎要求的“套路”,以期獲得長期的動力。
而我國先秦時期的思想家們的思考則在于團隊的管理者應當怎樣要求自己,怎樣去思考,怎樣去行動,才能帶領團隊獲得生存的空間。吳起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史記》里把孫子吳起放到同一列傳里記載,合稱孫吳(孫指孫武、孫臏二人),可見在當時,吳起思想的影響力也是十分巨大的。可能由于歷史記載的吳起個人私德欠佳,不大符合長期以來儒家文化的評判標準,所以當代人除非是對歷史以及軍事理論有興趣的人,一般對吳起的了解不多。
根據歷史的記載,吳起的軍事、政治成就并不遜色于二孫,先是以弱魯擊敗強齊,后又為魏守西河,號稱與諸侯“大戰七十六,全勝六十四,余則均解”。晚年到楚國,又做了改革家,成績斐然。所以吳起對于團隊的理解,是值得我們當今的人借鑒的。
吳起的思想很大,今天介紹兩點:首先,自己應該怎么思考、怎么做才能團結別人,把團隊力量發揮到最大。其次,團隊的人員要精挑細選(古時的“士”是一個獨立于“民”的概念,而要想成為吳起眼中的“士”,更有一番嚴苛的標準)。我們不難看出,吳起的思想里關注了自己,也關注了團隊的基層人員的選拔。更加注意到了人的多樣性問題,比如把擁有某種才能的人聚在一起獨立成軍,再把擁有另外一種才能的人聚在一起獨立成軍,作戰之時各展所長,這其實就是一種科學的團隊觀念。
X理論、Y理論、超Y理論和Z理論的最大缺陷就是沒有注意到團隊的領導者個人的思想和行為對于團隊的整體影響,而把組織的前進寄希望于通過某種制度推動怎樣讓每個人都前進上。這一段時期以來,管理界對于“領導力”的研究正在彌補這方面的缺憾。領導者肩負著為團隊指引方向的歷史重任,所以我們既不能搞個人英雄主義、個人崇拜,也不能用一句“歷史是人民創造的”來無視領導者對歷史的貢獻,領導者來自人民,也是人民的一員。
多年以來的工作經驗以及多年以來和在各地認識的朋友們的交流過程當中,我也發現了這樣一個現象,同樣的在基層工作的勞動者,在一些情況下工作的效率極高,在另外一些情況下,則變成了X理論所描述的那種狀態。我覺得至少在我們目前的歷史時期,領導者個人因素對于團隊的影響還是很巨大,從現實出發管理者還是應當借鑒一下古人的認識。
戰國時期,戰爭是一種公認的生產方式,各國通過戰爭為己方獲得生存物資與空間是流行的做法,吳起生活的時代導致了他也不能例外,于是好領導往往帶來了巨大的悲劇。這種情況下,優秀的團隊領導者未免給人民帶來痛苦。現在的時代,已經擯棄了這種觀念,大家公認的是通過誠實勞動來實現自己的“中國夢”,我們都熱切地期待看到出現一大批能夠帶來“慈母的歡笑”的領導者。實際上,他們正朝我們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