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云和王建林所謂豪賭,實則是偽賭。馬云說,電商是一種生活方式;王建林說實體零售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最后賭的是多大程度上的誰替代誰。他們各辭各說;其實,他們要賭的東西,交集很小;他們賭不到一塊去的。但是,很顯然他們之間的想法又很擰把;我想這個擰把,倒是被王建林一語道破了,那就是商業的體驗力與商業的發展的問題。至于電商到2020年能發展到怎樣的程度,麥肯錫公司預測,至2020年中國網絡零售市場銷售額有望達到4200億—6500億美元,已經相當于目前美國、日本、英國、德國和法國的總和了;占2012年中國社會商品零售總額的20%的數字,說明麥肯錫是站在了王建林一邊了。未來十年或者更長,國人的生活方式必將會更加豐富多彩。包括百貨、電商在內的所有零售交易方式的商業差異價值,應是在于體驗力;而人的最好體驗就是直接面對人。歐洲銀行前行長說,企業是人的問題。王建林和馬云的語言博弈時,“體驗”就是關鍵詞;只是王建林把它當劍,而馬云是在躲閃并言他罷了;但馬云清楚地知道“體驗”是把好劍,還是他日思夜想得到的寶物呢!馬云退而不休去倒騰菜鳥物流,就是為了提高網購顧客在速度上的體驗;就是電商之間的核心競爭力,也就是諸如網頁創意、訂貨操作便利、配貨及時準確等的體驗力問題,這個馬云懂的。
作為一個百貨人,對當今中國百貨業發展充滿了憂慮,主要憂慮許多百貨人對本行業的前景和信心產生了的動搖,或者認為百貨業已經走入了陌路;對此我有理解的成份。現在各種業態群雄并起、爭奇斗艷,再加上電商釜底抽薪式的(對線下交易而言具有顛覆性)交易方式。百貨不可能像十幾年前獨領風騷、摧枯拉朽式的高歌;這主要是消費者由于消費水平的提高,逐漸呈現消費的個性化、多元化、理性化,客觀上推動商業業態的豐富。面對電商的交易額膨脹和咄咄逼人的效應,百貨同仁似乎拳路不對,無從下手。但理解的同時更要清醒,我以為百貨和電商之間只是一種遭遇,這兩者未來還會不斷遭遇;但不會出現正面全方位的攻守或決戰!百貨現在面對的業績下滑問題,除了經濟大環境外,自身主要問題體現在十八個字:點飽和、面上空、方式同、內容粗、技術低、創新少。還有一點,百貨業也有泡沫,也開始擠泡沫了,一是擠掉前幾年促銷活動大量的贈券。因物價嚴控,贈券活動銳減;二是前幾年購物卡銷售逐年遞增且占比加大,哪個商場沒有個幾千萬的購物卡,甚至幾個億,這曾是銷售額的持續穩定重要因素。購物卡售賣已進入瓶頸期,并由于反腐的效果見效,購物卡消費陡然衰落;這一點是未來一段時期剛性影響百貨銷售額回避不了的問題。當然,這個泡沫早晚該擠的。當下我以為,面對現狀首先要正視,當然更要自信地進取地去完善去創新。商業的本質是滿足需求時人與人之間的雙向溝通,是一方提供服務和滿足于另一方的體驗性行為。百貨業在消費體驗方面所具有的綜合的差異優勢,遠遠地超過其他業態;更不用說通過網絡平臺機器人對人的消費行為了;而百貨業恰恰在體驗力方面還有更多的事可做,空間無量。例如,在文化消費方面全世界都認同一點,劇場里的歌劇話劇等等表演的方式,無論是價格還是價值都遠遠超過通過各種屏幕播放的方式。隨著消費者心態的成熟,人們對體驗力的要求將會有更多更高的需求。去年去英國,給我印象最深的是,許多年輕的英國女人在各種場合捧著紙質書閱讀,以及人與人之間的溝通還有許多人在用明信片。
對于馬云語王建林之間的賭局,我忽感到,王建林才是真正悟到了商業存在的意義的;馬云則像是在新發現的大過他視野的一塊濕地上挖水塘,其實,濕地就那么大面積,希望水塘無限制的擴大,結果可想而知;倒是在水塘的深度上搞些花樣才是正題。所以,對于百貨業的今后,業界同行們要有定力,要清醒地去看問題,樂觀進取地去完善去發展。
作為行業人士,試著診斷一下中國百貨業存在的主要問題,權當與同行者分享與商榷。
1. 電商搶了百貨的奶酪?!電商近幾年的發展有目共睹,2012年超過了1萬億大關,達1.32萬億元,其中B2C交易額3869.9億元,占2012年社會商品零售總額的2%;那么,電商到底搶了誰的奶酪(1).美國麥肯錫公司分析,服裝(占35%)、娛樂及教育、家用設備用品在中國網絡零售商品中占前三名,隨后是交通和通信、醫療保健、個人用品、建筑材料和食品等;以我的經驗分析,這些品類里和百貨交叉最多的是服裝,在網上購物的女士要占80%,服裝網購基本上集中在五百元以內中低端的少淑休閑簡裝,這是電商和百貨交集最主要的部分;五百元以內的少淑休閑簡裝,在商場內的占比,往大了推測應在5%以內,而且品牌集中度高。其他品類應是百貨不經營或邊緣性經營的品類。主要是搶了家電商場、文化用品店、藥店、裝潢等專業店的生意;(2).前幾十年各地興起的小商品交易市場,才是電商真正意義上的市場替代;國內幾乎所有城市的小商品市場的交易額,在高峰期都可以占當地當年社會商品零售總額的一半的。如此看來,電商主要是搶了交易市場、專營店那些營業氛圍體驗要求不太高的業態的奶酪。網購的商品的特點,突出體現在基本的、定型的、價格偏中下的商品,特別是快銷品類的商品特征。(3).三四類城市地區,由于缺少零售網點或品牌聚集度低,只有通過網購;倒是網購在為以后出現的實體店培育客群了。
由此看來,百貨業目前面臨的主要問題是自身的問題,主要是布局點上集中飽和、同質化競爭以及供應鏈關系緊張。至于和電商交集的較少品類,以及網購方式對百貨目標客群的非理性影響等等,只能靠自身的不斷調整,特別是完善做強自己來解決;對手是自己,挑戰自我,才是正途。
2.百貨業在全國網點集中于發達城市和地區中心,且密度較大,呈現飽和過剩。麥肯錫公司在分析2012年中國電子商務之所以快速發展的主要原因時,如此說道:是由于四線城市的實體店不足;四線城市網購占可支配收入比例份額最高。中國縣級以上城市有661個,地市級以上有287個,地市所轄區有852個;中國2012年百貨業前二十位企業總共有門店數四、五百家左右吧,單個企業門店數較多的也就五六十家。對于那些國內主流企業來講,特別是較為優秀的企業,也僅是達到了某種程度上的區域布局,而且布局集中。真正形成全國性布局的幾乎沒有。中國版圖上有太多的空白需要百貨業去填充。究其原因, 除了百貨企業自身原因以外,國內品牌經營多是區域性(或更小范圍,甚至單店代理)代理制為主,形成了各地、區域品牌代理渠道的諸侯割據;使得已經形成區域規模的主流百貨,很難在其他區域發揮規模招商優勢,延緩和減弱主流百貨跨區域連鎖擴張的步伐。當然,對于各地、區本土企業也有了自我發展和完善的時間;但由于資金技術團隊等因素,發展的緩慢而曲折。可見,從數量上看,百貨業發展空間之大,任重道遠;從業態結構上看,更是空白多多,如社區型、專業型百貨等等。
3.百貨業態創新潛力無限。回頭看一下過去十幾年前的百貨,那時是單體百貨的天下,企業機制老化,所售貨品多以功能或原材料劃分(非品牌化)。那時講百貨待百客,顧客目標不清;動線單調,樓層之間電梯和衛生間等服務設施普及程度不高。對比現在的流行或時尚類百貨,可說是鳥槍換炮了;無論是內外建筑形態,還是各種現代化的服務設施,以及品牌化經營等等,和十幾年前已是不可同日而語。但是走到今天,在新的水平上的同質化,又在困惑著我們;建筑形態大致雷同,樓層品類布局、品牌組合的同質,服務設施和水平的基本同質,甲乙雙方合作方式及關系緊張化同質,最終導致營銷方式及促銷套路同質;價格戰成為首選或必選。換個角度講,這十幾年的流行或時尚類百貨,基本上模仿當時的臺資日資百貨,在水平上基本上沒有太實質性的超越;或者講,除了幾個運行優良的企業以外,大都或還低于當時的水平,無論是現場購物環境,還是運行管理能力。所謂業態創新,一是面對新的業態(包括電商)對市場的細分攫取過程,百貨業應與時俱進,不斷優化品類,該舍則舍,放大和豐富優勢品類和深度挖掘目標客群需求;二是體驗衍生需求,根據顧客心理,通過樓層平面建筑形態新規劃,分析訴求交集跨品類組合、動線創新,引入新的延伸性體驗項目。三是社區、購物中心等立地條件的百貨類型,如何在明確業態生態和目標客群的基礎上,經營和深挖現有客群,大刀闊斧舍棄和集中品類,增強特定客群的體驗力。四是以消費個性、消費水平、消費主題的定向性細分類型的業態等等。
4.服務能力只達到初步滿足。我們現在看到的國內較優秀的百貨店,如果和日韓相比差距還是很大的,特別是軟件方面。服務基本上還處于,了解到顧客需要什么,才想著盡力去服務的階段,沒有研究和去做那些顧客需要但顧客暫時還不知道的事情,這恰恰使服務能夠帶來體驗力的所在,也是服務的差異優勢所在;這些服務優勢的潛力巨大,我們在人員的服務意識、服務知識、服務技能、服務項目上,需挖潛完善的地方多多。在韓國樂天,當你在樓層漫無目的地走動時,一定會有樓層的員工主動上前詢問你需要何種幫助;當你開車進入停車場,在國內基本上看不到在入口處迎接開車顧客的服務人員的,有許多開車顧客因找停車位或者其他煩心事,購物的熱情已經大打折扣了;但在韓國樂天的停車場的入口處,不僅有服務人員,而且是特別優選出的;不是簡單的站立,而是設計了帶有舞姿的迎賓形體語言,讓顧客體驗到了什么是備受重視。在對婦女兒童顧客的服務上,國內無論是功能還是品類項目,更多的是虛晃一槍,沒有真正的細分,沒有預先的設置,沒有足夠投資。對VIP的服務,形同虛設,只追求VIP占比,有的商場VIP的占比在百分之七八十以上,還有不購物即送VIP卡等等,對VIP獨特尊貴的服務體驗很難體現,VIP成了掛羊頭賣狗肉的笑談了。商場不對核心客群進行深度維護;沒有老客群的穩定,如何持續經營?如何保持成本優勢?如何和對手競爭?
二十一世紀是基于互聯數據時代,誰擁有數據誰就擁有分析的基礎,誰就擁有服務的未來。如果你真正站在顧客的角度,對大量的數據進行分析,弄請幾個問題:顧客是誰?顧客在想什么?應該如何做?對顧客的心理和行為分析進行歸類,精準服務就變得可能;對服務優勢形成就有了的支撐。美國寶潔公司品類管理在行業的領先優勢,通過市場和產品細分,已轉化為服務上的領先優勢。近期萬達智能廣場和銀泰的線上線下互動;都是在嘗試用最新信息手段,圍繞用戶體驗做文章,搭建實體店的軟服務,此方面創新是個方向,值得稱道。歐美零售商對顧客心理和行為的分析,以實現精準服務,值得效仿。百貨業的生命即服務,服務的廣度和深度都是無限量的。
5.隨著近幾年市場競爭加劇,行業整體主要表現為銷售分流、促銷力度加大直接導致毛利下降;更多的企業,特別是上市企業;為了在銷售、毛利等各種報表數字保持持續增長的態勢,商場作為甲方對乙方的單方面要求開始增多,銷售、毛利保底買單,甚至巧立名目收取各種費用,致使甲乙雙方的互惠互利關系出現大幅度的失衡,甚至惡化;乙方為屈從應對價格戰和趨高的費用,無非采取價格虛高策略,或者開專賣店,以及介入電商;供應鏈成本升高、效率下降、關系冷戰,甲乙雙方的命運共同體面臨很大的危機!如何回歸甲乙雙方合作的本源,如何創新合作方式,如何互動發揮各自專業優勢;恰恰是百貨業發展的重要的不可或缺的地方。.
6. 國內百貨業在持續競爭力上有兩大缺項:一是自營品牌或自有品牌基本為零,品牌經營能力缺失,無法在商場達到成熟期時,去分享由乙方品牌規模效應帶來的營運增值;自營品牌和自有品牌是商場突破規模瓶頸期,持續提高毛利貢獻的主要經營策略。二是信息分析平臺沒有導入單品管理,品類管理無法深度開發;顧客智能化管理尚處空白;以致,無法開展精準營銷,無法開發和引導消費需求,無法形成具有領先一步的差異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