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港上市還不足三年的美即控股,已經出人意料的打起了易主出售的算盤。隨著各大外資日化巨頭進入洽購名單,美即的股價在過去一周也歷經了超過10%的過山車式暴跌暴漲。
8月4日,美即方面發布公告確認正在與潛在買主進行洽談。“公司以及若干股東正與獨立第三方(潛在要約人A)就一項可能的交易進行討論,若該交易落實,可能導致就全部已發行股份提出要約。與此同時,公司獲另一獨立第三方(潛在要約人B),連同潛在要約人A就指示性要約進行接觸,若該要約落實,可能導致潛在要約人B就全部已發行股份提出要約。”
坊間傳言寶潔、聯合利華、歐萊雅、科蒂等排名前列的外企與本土最大日化公司上海家化均有意洽購。不過,8月6日家化董事長葛文耀已公開否認了洽購一事。
最有眉目的洽購者似乎來自全球最大化妝品公司歐萊雅,早在2011年下半年便傳出二者接觸的消息。
對此,歐萊雅中國公關部負責人并未否認,僅表示“暫未聽說收購美即一事”。
誰是神秘買主?
依靠一片片輕薄的面膜便在2012財年將營業收入做到13.5億元的美即,2013年的銷售預期被指逼近20億元左右。
據悉,主打全渠道的美即面膜去年在重點渠道屈臣氏的銷售額便超過3億元,排名第二。而2012年屈臣氏面膜品類(共七八十個品牌)的總銷售額是13.9億元,其中第一名屈臣氏自有品牌和第三名“我的美麗日記”銷售額分別逾四億和兩億元。 因此,既覬覦面膜細分市場希望以此補缺,又有資金實力可以鯨吞年銷售額二十億的日化公司,歐萊雅、科蒂、拜爾斯道夫三家被指最為“對味”。
“相比歐萊雅,寶潔和聯合利華的收購需求都沒有那么大。寶潔自己本身有OLAY等品牌的面膜,若收進來以后可能會內部重合而‘左右手互搏’。”國內日化行業專家馮建軍向記者表示。“此前案例來看,寶潔除了收購了吉列這樣的壟斷性品牌外,基本很少在國內收購,主要靠自推品牌。而美即現在在國內面膜品類只能被視為市場領導者,并不具有壟斷優勢。”
馮建軍直言,收購方應該具有以下三個特點,其一是財力雄厚的外資企業,其二是對美即渠道優勢的看好,其三是化妝品型公司而非日化公司,前者更關注細分領域。綜合來看,符合上述標準的最可能一方就是歐萊雅。
據歐萊雅公布的2012年度財報顯示:公司報告期內在華共實現銷售120.5億元人民幣,較上一年增長12.4%,此前在華收購的小護士、羽西等品牌目前銷售仍在穩步上升。
美即受惠收購概念
隨著收購案風聲的不脛而走,過去兩周內美即控股的股價多次逆市表現已引發市場的強烈關注。而這一表象之下,以積極姿態推動出售事項的美即,被指疑似對外透露風聲從而制造大漲概念。
事實上,歐萊雅與美即方面的“互生好感”可追溯到兩年之前,類似的收購概念已經多次對美即股價造成波動。
有接近屈臣氏方面的業內人士告訴記者,2011年第三季度從美即最大的渠道來源方面就傳出了歐萊雅有意收購美即的消息,當時可能剛剛接觸。去年四月又第二次傳出二者的緋聞,可能是雙方進入了實質性的談判階段。而至今兩年時間,拖了這么久才傳出可靠消息,很可能是類似于丸美與LVMH集團合作那樣,兩年多來受到保密協議的要求而噤聲。
如今的美即港股市值超過50億元。
今年5月31日,美即控股通過4億元現金的代價附屬收購高麗企業,最終擁有電商渠道見長的百庫控股100%的股權。這一作價被外界普遍認為過高,然而遭此影響之下,美即股價仍舊未有陰跌。
不僅如此,在近期未有重大利好公布的階段,美即接連迎來多番無預兆的大漲,種種跡象均被指與走漏的收購風聲關系密切。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作者:陳時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