凱德商用內地施吸金術 純利潤升12%至11.43億 自由行出手闊綽,亞洲最大的購物中心開發商凱德商用,看準商機反攻內地,引知名香港品牌回內地吸金。行政總裁林明志指,內地人口多,零售市場潛力勁,公司五成業務也扎根國內。
新加坡公司凱德商用以“過江龍”身份進軍內地市場,04年率先在上海發展購物中心,其后將版圖拓展至北京,現時全球的購物中心達103個,遍布5個國家的52個城市,中國以外還有新加坡、馬來西亞、日本和印度,當中以內地增長最可觀,截至今年上半年,中國內地純利潤權益(NPI)按年升12%至11.43億元人民幣,比次位的馬來西亞增長8.3%更強勁。
港商場多元化難爭吃
凱德商用現時在內地擁61個購物中心,51個已開業營運,余下的尚在興建中,目標明年再開2家,2015年后再開8家。林明志笑言,不來港建商場,是因為香港的大、中、小型商場已夠多元化,無謂再分杯羹:“我們由買地、興建到營運都一手包辦,在香港,很難跟大型地產商競爭,發展模式也不同,諸如銅鑼灣購物地段,幾步之隔已有各類不同主題商場,要發圍實不容易。”
上個財年,凱德商用分別收購中國、馬來西亞及日本8家購物中心的股權,總投資額超過101億港元,內地商場包括北京的天宮院、武漢的1818及青島的新都心,林明志表示,收購可配合進一步拓展和深化內地市場發展,還可鞏固集團在內地市場的占有率。他表示,除發展北京、上海、重慶和西安等地外,武漢、哈爾濱和成都等地亦已有購物中心開業:“未來會繼續著力開拓二線地區,其潛力不比一線城市遜色。”
港品牌入內地零難度
近幾年,內地人開始熟悉香港品牌,如許留山在中國不同商場內開設也有人龍,林明志指:“對于二、三線地區消費群來說,香港品牌仍極具新鮮感。”他續稱,品牌都看本身發展策略及資源再決定是否合作,有些想開分店、有些則找分銷商往國內經營,必須看情況作配合,如Holister、Coach等也首選在我們的購物中心開首間內地旗艦店,他相信與品牌的合作會繼續擴展。
Pacific Coffee也借凱德商用的據點開拓內地市場。(數據圖片)
愈緊貼香港潮流,愈能帶起消費者購物欲。迄今,凱德商用已引進逾百個香港品牌到內地及新加坡市場,如滿記、太興、大家樂、i.t.及Chocolate等:“內地人來港一轉,就會認識香港地道品牌,未來過的也曾聽聞,把品牌帶入內地發展已毋須大肆宣傳。”但甄選上,也得講求品牌是否有意北上發展:“如Pacific Coffee打入中國,也特地推出二窩頭沙冰、花雕莫卡等配合當地客群口味,產品和營運方式上都有所調整。”若雙方一拍即合,就可互相借力在各省市擴張。
成功秘訣:因地制宜
凱德商用開發內地市場之初,也遇過不少挑戰,如7、8年前內地購物中心不多,民眾沒有“逛商場血拼”概念,就得花時間做各類推廣,再以人流吸引商戶進駐,令商場愈做愈有聲有色:“以往,消費者到餐館吃飯都不在意有沒有空調或抽油煙設備,但當內地人外游愈多后,對內地購物環境要求自然提升,做得不好,就容易受到批評。”近兩年,北京、上海和成都等地,多了一眾年輕客群到商場消費,如到餐館吃飯多數三五成群,消費平均在50至60元人民幣內:“引入品牌前,也要先考慮其目標客群及市場定位。”
他還指:“小小區商場,你不能把LV帶進去,市中心商場,就不可沒有國際大牌子,連超市定位也要夠時尚高端,就可連家庭客也一并吸引過來。”商場衛生情況、店面設計,以至場外周邊交通及建設配套也得因應當地人喜好而仔細規劃。凱德商用未來發展,仍會繼續買地開發和收購項目來擴大內地市場,未來3至5年亦計劃投放6至8億新加坡元在新加坡及印度開設3個購物中心,但發展重心仍以中國為主。
外游公干 逛商場取經
喜愛逛商場的林明志,會趁外游或公干時四出偷師,參考各地商場運作,再把概念帶入內地:“香港地少商場多,仍不斷有新商場落成,ifc后又有ICC,大家都走高檔路線,卻仍有發展空間,相信內地可做得更好。”
究竟如何借鏡?“我們會配合舉辦時裝Show做推廣,也會定期做美食節,由日本菜、新加坡海南雞飯、肉骨茶等各國小吃也帶入商場,以符合內地消費群對服飾及新飲食文化的渴求。”
打添好運、美心主意
林明志在港嘗過添好運點心后,即有意羅致品牌到新加坡發展,現正進行洽商。(數據圖片)
最近在港試過著名點心店“添好運”,林明志更有意羅致它到新加坡Plaza Singapura開設首間海外分店。
林明志指,“先打入新加坡,是因為品牌對出品要求高,卻人手不足,不能一下子發大來做,也希望先開拓海外市場。”他心目中還想引進多50個香港品牌到內地拓展,如美心集團、正斗粥面、翠華、Beauty Bazaar等也是其現今之選。他又指,新加坡擁環境優勢,空氣清新樹木多,適合飲食業玩花樣:“如把餐廳范圍規劃至戶外,就可讓食客邊用膳邊享受日光浴,提升消費滿意度。”
(香港經濟日報 黃嘉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