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我是在主流的一線超市入的門,但是呆的時間不少,絕大多數時間都在現在這家三線超市里度過,因為沒有接受過系統的基礎培訓,所以也就少了許多傳統思想的束縛,形成自己的一套思想。但是一直以來我都覺得自己的東西是無門無派、左道旁門,不想與正統碰撞。
直到最近看了一本德國寫的關于顧客如何在超市聰明購物的書籍《被購物》,這本書也沒打算買,估計是要下架了打4折,才和另一本日本人寫的書一起買了。而書介紹的德國超市類型中,平價超市正是我所追求的理想類型。
以前只知道德國有個阿爾迪,非常的厲害。看了書之后才知道阿爾迪是德國平價超市最杰出的代表。平價超市在德國不僅是主流模式,更擁有阿爾迪、利得(也翻譯成利得爾、利迪爾)這樣的世界頂尖企業,阿爾迪、利得并沒有進入中國,但是每年都在中國采購數十億的商品。超級低價的阿爾迪有85%的德國消費者光顧過,不僅連續多年榮膺德國最有價值品牌,更誕生了德國首富,并進入了世界前十。
德國超市模式介紹:
平價超市——只有800-1600個單品,具有較高的營業周轉率、簡潔的店鋪布局、較少的服務,而采取很激進的低價策略。典型代表:阿爾迪、利得、奈托、佩利、諾瑪超市。
標準超市——有7000-12000個單品,其中非食品類商品只有不到25%的比例。典型代表有:艾德卡、凱撒、瑞威、廷格爾曼超市。
大型超市賣場——有2萬-4萬個單品,通常在交通便利的地區,配有大型停車場。典型代表有:E-中心、艾德卡大賣場。(文中確實沒有麥德龍)。
我們在商品、采購、成本、管理等方面學阿爾迪是可以的,而且唐山的永和超市已經成功的走出了這一步。但是在銷售現場的賣場陳列上,我也嘗試過模仿,但是沒辦法復制。你看我們國家的整件外包裝,幾乎都跟黃土高坡似的,而且很難找出不同廠家兩個外型、大小一模一樣的,按照阿爾迪的樣子擺出來,好一點的像個倉儲庫房,差一點跟退貨區沒什么兩樣的。阿爾迪的商品肯定連外包裝的大小、尺寸、規格、樣式都是向廠家設計好了的,就是為方便割箱陳列,所以人家的陳列讓我們感到低價的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