厲玲再發聲 誰該為這些跌幅買單? 來自聯商網的統計數據,今年上半年,43家中國百貨上市公司約有半數出現了利潤增幅下滑,平均跌幅為16%左右。更有兩家面臨虧損,其中歲寶百貨的虧損額最高達0.14億元,凈利跌幅達453.5%。在解釋百貨店利潤下滑時,出現頻率最高的關鍵詞分別為,消費信心不足、租金及人工成本上漲、新店費用攀升、電子商務沖擊。不管這個解釋有多么合情合理,時至今日,整個行業生態鏈的每個環節都在為這些觸目驚心的數字各自買單。
近日,“百貨一姐”厲玲現身2013無錫商業發展論壇,曾經的老百貨人如今的觀察者,怎樣解釋這些數字?怎樣看百貨業的未來?(以下為厲玲女士演講觀點摘要)
百貨業 從來就不缺少故事
百貨業二十年的高速發展,我都經歷了。在這二十年中,百貨業遇到了幾次大的爭論。95年開始是進市場還是進商場的爭論,后來,沃爾瑪、家樂福、麥德龍來了,業內人又說商業都是他們的了。曾經家電是百貨店的重要版塊,國美蘇寧崛起之后,百貨店的家電比重下降,部分百貨店甚至放棄了家電版塊,今天我們發現,國美蘇寧們的日子比百貨店還要難過。在一輪一輪的變化面前,我們百貨人的出路在哪里?在于調整。調整得越來越專業化,越來越和其他業態有所區別,調整是永恒的主題。
今天,百貨業再次面臨考驗和爭論。我們不是今天突然有困難,我們的困難出現在五年前。這五年來,客流量下降,購買率下降,銷售額下降,利潤下降。我們的銷售增長來自于商品單價的上升,來自于購物卡的消費。大多數城市都有那么一家百貨店,它的位置很好,它的商品很好,它的信譽很好,它的政府關系很好,它有大量公有消費的卡做支撐。
假如供應商的價格再上不去了,卡的消費減少了,我們的銷售還能保持增長么?這個問題,我覺得百貨從業人員考慮的不多,所以我們今天的困難來自于五年前,這些問題我們從來沒有認真想過。
于是我們行業里面很多人開始缺乏自信,有些店整體出售,有些店收縮戰線。
于是王健林和馬云賭,未來誰大?張近東和劉強東賭,未來誰增幅高?為什么要賭呢?為什么那么不自信呢?你從事這行很久了,有什么好怕的?
銷售增幅下降,毛利受到抑制,成本居高不下,百貨店之間的競爭激烈,新興業態的沖擊,這些都是百貨業目前面臨的問題。如果大家靜心分析,你會發現,真正的問題在我們自身沒有做調整。提高經營能力,維護好顧客,善待供應商,百貨業是會有未來的。
做最好的自己
「觀點一:目前如果誰說要在中國做買手百貨,大概他是不太懂的人。
觀點二:我希望,有一批百貨店能站出來,把經營的面深入一些,去經營品類。」
今年上半年百貨店的業績都是同比下降的,假如還有一點增速的話,是來自于黃金銷售,來自于部分化妝品銷售。銷售下降的同時,利潤在更大幅度的下降。銷售下降不可怕,任何一個企業都有瓶頸。可是利潤下降比銷售下降要快,就說明我們百貨業的內功出現了問題。現在是放慢腳步思考問題的時候了。
當然,困境中的百貨人也有過一些思考。比如說買手百貨。
歐美百貨店基本上是買手制,亞洲百貨店幾乎都是聯營模式。我們國內有一些人想嘗試買手制,我覺得有些貿然。中國沒有買手的生態系統,中國人沒有契約精神沒有規則意識,買手百貨很難建立。中國目前如果誰說他要做買手百貨,大概他是不太懂的人,或者他超級有錢,或者他就是個超人。
我聽到的另外一個奇怪言論是:百貨店就要做單品管理,現階段我是堅決反對的。如果哪個百貨店要做單品管理,大概也是不太懂的人。單品管理需要高額的成本,現階段我們還沒有做好準備。但是我希望,有一批百貨店能站出來,把經營的面深入一些,去經營品類。我們可以做部分的品類管理。比如童裝,童裝可以按照年齡層來進行品類管理。比如男士襯衣,男士T恤,男士西褲,可以根據尺碼和品質細分品類。我相信消費者的體驗門檻會下降很多。
品類管理非常辛苦,需要得到供應商的理解和支持。那為什么要嘗試品類管理?一方面,品類管理可以增加消費者的興趣,降低消費者的體驗門檻。另一方面,可以為未來有必要的單品管理和買手百貨做一點準備。最重要的一點是,品類管理有可能向專業店方向發展,做成小型專賣店,可以進購物中心,也可以做電商,這是有未來的。
我知道現在國內的大部分百貨店還沒有這樣的計劃,因為技術性比較強。但我相信,誰走出這一步,誰活的幾率就大很多。
維護好顧客
「這幾年我們總是促銷 把顧客忽略掉了」
百貨店還有未來么?真像他們賭的那樣么?當然有未來。我從哪看到有未來?第一,有沒有消費者,如果說沒有消費者當然沒有未來。手表是瑞士的支柱產業,日本人生產了電子表,準、便宜、輕薄,六七十年代幾乎把瑞士的表業打垮了。但今天瑞士表消亡了么?沒有,瑞士表不再是表成了裝飾品,它是身份的象征,它是文化。消費者不拋棄我們,我們就有生機。
為了抓住消費者,我們就必須回到零售的本源問題上來,把顧客服務好。顧客需要有好的環境好的體驗。很多人說顧客現在就把百貨店當試衣間了,因此不給她試穿了。我說不僅要給她試穿,還要她試穿得舒服些。我們的消費者都是有情感的人,有時候也并不在乎一點錢。降低體驗的門檻增加體驗的內容,把消費者的人留住心留住,這是我們要做的事情。
這幾年,我們總是促銷,其實是把顧客忽略掉了。
對供應商不作惡
「能不能合理的扣點?能不能少一些攤派?能不能少一些無效銷售?」
今天在座的有很多供應商,其實百貨店的生存主要靠你們。有這么一句話叫“店大欺客,客大欺店”,這句話絲毫沒有相互貶低的意思。我是這么認為的,我們要想辦法把自己做大做強。比我們大的客戶我們就是要去求,因為我們比他們弱。在甲乙雙方的問題上,確實乙方比較吃虧一些,于是有供應商拋棄我們了,不跟你們玩了,去購物中心去電商開店去了。
我相信,只要供應商肯向我們供貨,我們一定有未來。作為一家百貨店的負責人你一定壓力很大,老板要看到增幅。為了達到這樣的增幅,我們對供應商做了很多壞事。為了達到銷售目標,我們讓供應商拿錢買貨。能不能合理的扣點?能不能少一些攤派?能不能少一些無效銷售?零售的本源是人流、物流、財流,我們需要增加一些和供應商的良性互動,真正和主流供應商一起發展一起成長。因為只有他們開心了,他們才會把新品好品放在百貨店。
其實我們五年前就需要調整了,少一些無效銷售,少一些保底,銷售不好,寧可讓他走。我們很多供應商每個月的結款不到30%,不加價怎么讓他們活不下去。這幾年我們整個百貨行業的價格生態做壞了。不是哪個供應商的問題,也不是哪個百貨店的問題,是整個百貨行業的問題。
Mall和電商是你們的選擇 但不是放棄百貨店的理由
2004年我離開銀泰百貨,2005年到了深圳萬象城。我懷著和做百貨店一樣的熱情去做了購物中心。做過之后發現,做購物中心和做百貨店其實是不一樣的。
到現在為止,大部分服裝品牌在購物中心做得并不好,第一年困難期,第二年上升期,第三年就飽和了,沒有增幅了。而在百貨店,三年沒有增幅的品牌柜不太可能。厲玲自認為有經營百貨店的經驗,可是到了深圳萬象城,我發現我使不上力氣,大部分品牌增長要靠自身循環。現在大部分購物中心餐飲業態占比很高,餐飲租金低,物業要求很高,管理難度大。還有供應商認為購物中心扣點低,有的是很低因為招商難,可是好的購物中心扣點不比百貨店低。假如我們百貨店能夠合理的掌握扣率,讓供應商好好在我們這里做,新品的扣點更低,他還會不來么?
另外再說一個電商的問題,增速極快。于是有些百貨店從線下走到了線上,你要知道,百貨店做的是平臺,馬云做的也是平臺,百貨店去電商平臺做平臺?不合適。對于電商的沖擊,我們還是要考量,消費者會走完么?供應商會走完么?天貓、當當、卓越亞馬遜,這幾個平臺能滿足你的拓展需求么?如果不夠,那就肯定還會選擇百貨店。
現在電商有個很嚴重的問題,網上銷售的大部分貨品都是品牌的過季商品、打折商品、庫存商品,而且線上線下不同價。蘇寧現在在做線上線下同價,可是毛利率很低,怎么活?所以電商也有電商的苦惱。我要告訴供應商們,電商是你們的選擇,但不是放棄百貨店的理由。
至少我認為,購物中心和電商對中高端百貨店的影響并不大。而且就目前的情況來看,不管是百貨店還是購物中心、電商,都沒有很好地滿足各自客群的需要。我們還有很多機會,也一定會有更長久的未來。
(來源:聯商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