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3日,世邦魏理仕發布中國區零售業專題報告顯示,截至今年6月,四大國際快時尚品牌UNIQLO、ZARA、H&M和C&A在中國的門店總數已達523家,其中207家為2012年以來開出的新店,占到四成。
粗略計算,四大快時尚品牌在最近18個月內,平均兩天半就有一家新店開出,擴張速度十分迅速。
事實上,國際快時尚品牌從2002年開始進入中國,但從2012年以來才開始真正加速擴張。然而,二線城市成為近年來國際快時尚品牌擴張的重點區域。
根據報告,2012年初至2013年6月,四大國際快時尚品牌新增門店共計207家,其中一線城市新增55家,約占總數的26.6%,二線城市新增82家,比重高達39.6%,三線城市新增70家,占比約為33.8%。
世邦魏理仕預期,未來國際快時尚品牌,在一線城市的核心商圈,大多數品牌僅選擇保留或打造其旗艦級店鋪。
在布點上,將會從過去的以一二線主要城市為主逐步轉向以二三線城市為主的“下沉式”發展;而在一線城市的擴張也將從過去以核心商圈為主逐步轉向“周邊化”的發展。
對此,世邦魏理仕中國區執行董事陳仲偉分析稱,二三線城市消費力增強、人口外擴、核心商圈租金壓力和同質化競爭加劇是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
對于快時尚未來的發展,陳仲偉認為,“下沉式”的趨勢還會持續,品牌的門店已經超過73%布局在二三線城市,而且二三線城市的消費能力越來越成熟。
數據顯示,二三線城市過去五年平均消費收入增長速度為12.4%,超過了一線城市10.8%。
除了消費能力逐漸增強優勢外,二三線城市依然存在不少隱患。
有些新興商圈由于發展時間短以及基礎設施配套滯后等原因,在短期內并不足以為眾多快時尚品牌提供足夠大且具備購買力的消費人群,或引致店鋪經營不善的局面。
不過從另一方面來看,二線城市在過去三年的平均新增供應達到每年270萬平方米,世邦魏理仕預計,在2013年至2016年之間預期將達到每年500萬平方米之多。
如此龐大的供應量,市場如何消化得了?這也是陳仲偉所擔憂的。
他表示,二三線零售商場空置率持續走高是未來的趨勢,由于新增供應量過大,無可避免的導致空置率高。但是,零售業商場租金會比較平穩,而且相對一線核心商圈要低很多,同時業主會提供更多優惠條件來吸引商家。
不容忽視的是,電商的沖擊將成為零售業銷售的另一主要壓力。
因此,陳仲偉認為,未來O2O(線上線下結合)模式會成為品牌商的重要營銷模式。然而實體門店是有存在的必要性,而消費者更看重的體驗式消費正是電商所不能替代的。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整個零售行業來看,擴張速度有放緩的趨勢。除了快時尚品牌,其他奢侈品的速度明顯放緩,甚至主力店百貨超市出現關門的現象。
例如廣百百貨正式退出武漢、深圳等城市,越來越多的案例發現,業主將快時尚品牌作為“準主力店”來取代傳統的低坪效租戶,如百貨店和超市。
(觀點地產網 作者:楊曉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