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雷同是傳統百貨最大的問題。而買手制的百貨,能引進更多獨特個性化的品牌,同時大大提高百貨的盈利水平。”
一年一度的“雙11”即將到來,傳統百貨何去何從?
其實,電商對傳統百貨零售業的沖擊僅僅只是個開始。淘寶(包括天貓)去年曾宣布2016年將沖擊3萬億元營業額。這預示著未來幾年淘寶的銷售額每年將以超過30%的比例大幅增長。而與之相對應的是,今年前三季度三成百貨上市公司凈利出現下滑。
按照百貨扣點20%比例來算,這1萬億元營業額如果是開實體店,可創造2000億元租金。如按5%的保守收益率推算商鋪價值,是4萬億元。也就是說,淘寶一年營業額將意味著4萬億元的商鋪價值歸零。到2016年,上述數字就是12萬億元。
再從來說,淘寶去年“雙11”銷售額達191億元,成交10580萬筆,而單筆成交額僅180元。電子商務的實際成交相比實體百貨更加平民化與普及化。
除了價格優勢,消費的便捷性也是消費者重點關注的一環。每年逢年過節,公共空間的擁擠程度是制約實體零售店的一大掣肘。坐車難,打車難,停車難,現場選擇試穿麻煩,好不容易看上了又缺貨、沒有比價效應等諸多因素都制約著節假日實體零售進一步做強。這時候足不出戶的電子商務就往往成了宅男宅女們的首選。
另外有個有趣的數據,10580萬筆成交中,無線支付近900萬筆,占總交易筆數的8.5%,未來的手機移動支付將更加便利化與普及化。上班,下班等車的間隙,甚至登山、旅行的途中就可以買一件心儀的衣服,這些是傳統零售無法比擬的。
百貨向購物中心化轉型是今年不少企業采取應對挑戰的戰略。正如百貨業內人士也意識到的問題,百貨增加餐飲娛樂等體驗性目的性業態,將消費者停留下來體驗生活而不是單純的購物,這是抗衡網購的有力殺手锏。
發展精品百貨即買手制百貨也是出路之一。在撤離上海六年之后,曾因 “買手制”在香港風靡的連卡佛百貨將重啟內地擴張版圖,與此同時,知名品牌I.T和CPU、泰國零售業巨頭尚泰旗下精品百貨ZEN等買手制零售商也紛紛在北京、上海、杭州等城市加快了開店腳步。
傳統百貨業都是聯營制和末位淘汰制并行,它直接導致很多百貨都呈現出千店一面的狀態,品牌雷同是最大的問題。而買手制的百貨,發展自有品牌,主打知名品牌的買斷經營,能引進更多獨特個性化的品牌,同時大大提高百貨的盈利水平,在零售業相對發達的美國和日本,百貨店主要的經營模式是買手制,這使商場的稅前利潤大多超過35%,最低也在25%左右。國內百貨業美其名曰“二房東”,實際上經常被房東約束,還要受大品牌的欺負,缺乏對品牌的掌控力,沒有定價權。
國內百貨也可以借鑒日韓經驗,進行高度集中化。韓國百貨店協會常勤副會長李英宰說,1997年,韓國有109個店鋪,到了2009年,減少了26個,只剩下83個。韓國經歷1998年的IMF危機后,百貨行業被三家大百貨壟斷,樂天、新世界和現代呈現了三足鼎立的態勢。
亞洲百貨業最發達的日本,四大百貨店伊勢丹、三越、高島屋和西武牢牢占據百貨業的主導地位,目前日本百貨業集中度為57%。
百貨巨頭們通過強大的資金及運營能力,不斷兼并重組做大做強,形成更強的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未來也許就能形成南、北、中、東各有一強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