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9日,全球三大頂級評級機構標準普爾、穆迪和惠譽發布評級報告,分別給予中國企業大連萬達以“BBB+”“Baa2”和“BBB+”的長期企業信用評級,并全部給出“穩定”展望。萬達成為目前國內唯一獲得標普“BBB+”信用等級的民營、非上市房地產企業。
萬達獲三大評級機構投資級評級,體現了在境內房地產企業中的比較優勢,但更重要的是,有助于改變國際資本市場對中國企業的評估視角。國際化已成為中國有志向企業的普遍選擇,但總體看,中國企業在國際市場仍處于弱勢。中國企業常常觸碰的投資天花板,中國概念股的被周期性做空,折射了中國企業與國際市場仍不互洽。有時,中國企業還會遭遇污名化待遇。
中國企業國際化進程中的困境,既讓國際資本市場養成了將中國企業臉譜化的慣性,也讓不少中國企業產生了小媳婦心態:不愿面對國際資本市場的全面檢視,不愿升級會計準則和內控機制,將國際市場原則政治化解讀。很大程度上,這是中國企業能夠做大但無法做強的內在原因,而這又反過來加劇了不少中國企業對國際市場定價的猜疑。
哪里都沒有完美市場,但市場定價相對而言瑕疵最少。中國企業的國際化發展,既要有能力建立起國內行業的市場標準,又要有能力適應國際市場的定價體系。
中國企業首先需要對國際金融投資標準真正認可。適應國際金融投資標準,才能了解國際市場投融資、債券擔保等諸多金融工具的價值取向和風險尺度,作出最有利于企業的戰略選擇。誠然,金融危機期間三大評級機構也曾對美國債券資產錯誤定價,但三大機構作為金融投資標桿對于中國企業打開國際市場投融資渠道的平臺意義不可忽視。
其次,要對滿足投資者知情權足夠認真。投資者知情權既是金融體系一系列標準體系的基石,也是中國企業海外投資的利潤空間所在。沒有對投資者知情權的基本認識,就難以儲備從公司治理結構到會計準則的內在優化動力,也就難以建立起國際市場投融資的平穩環境。
再次,要對國際市場規則產生的倒逼壓力足夠適應。國際化企業既需要完善內控機制,更需要強化外控機制。國際資本市場的檢視評估,起的是市場風向標的作用,從長期趨勢看,有利于幫助企業從利潤訴求型向價值訴求型轉變。而后者正是所有偉大公司的共有企業內涵。
相較而言,中國民營企業既具有更多的市場進取心,又因宏觀背景、經營策略模糊等因素容易陷入戰略性彷徨。主動參與國際市場定價,是擺脫這種背離的有效之舉。更開放,就會更強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