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智能手機APP成為爭相追捧的對象時,在PC端電商慢了一步的實體零售商們,也把眼光瞄準了移動客戶端,企圖在移動電商上分一杯羹。例如在上線自己的電商平臺云中央之后,中央商場日前上線了自己的APP;而同為南京老鄉的金鷹集團,其APP早在2013年4月就上線了。
然而,對于實體零售企業來說,上線APP真的就是完成移動電商或者說是所謂的O2O布局了嗎?
近日,外媒發表了一篇關于移動應用營銷費用2013年創新高的消息,數據指出,在2013年,應用開發者每獲得一位忠實用戶(即使用一款應用至少三次以上的用戶)的營銷成本已經從2012年的1.3美元增加到1.62美元,創下了新高記錄水平,盡管2013年移動應用的下載量也創下了新高記錄,但相比營銷成本的增幅,下載量增幅已經開始緩慢增長了。
這對于那些上馬或將要上馬移動APP項目的企業似乎不是什么好消息。
有人會說,國外的數據不能完全說明國內情況,但是相比國外消費者,中國的消費者的忠誠度更差,如果消費者喜歡某款產品完全可以通過社交入口進入(例如微信),或者是支付入口(支付寶)進入,畢竟在商品同質化異常嚴重的今天,為了一個洗衣液下一個家樂福移動客戶端,再下一個永輝超市的APP太麻煩了。
或許有人會說,百貨類產品具有一定差異化,但百貨的主品類化妝品和女裝目前還沒有完全形成差異化,特別是上線APP的天虹、金鷹、中央商場等百貨,品牌相似度超過了50%,那么消費者為什么為了一件襯衫去下載無數個程序呢?
自身缺少號召力的是一方面,電商本身移動客戶端的強勢沖擊,特別是支付寶與微信,消費者完全可以通過一個APP挑選自己的商品。也就是說“入口很重要”。
不管如何,給顧客一個下載并使用你的APP的理由才是重點。所以阿里巴巴瞄準了支付和高德地圖,以及最新推出的移動餐飲APP淘點點,都是希望獲得更多的消費者數據,而騰訊則押寶微信,利用點對點數據謀求發展。
這樣的效果也讓各家滿意,數據顯示2013年淘寶“雙11”,手機客戶端單日活躍用戶達1.27億,有近1/3的交易是通過手機完成支付的,總支付額突破113億元;而易迅的“雙11”微信專場的全天下單量也達到了8萬。
那么實體零售給消費者的使用理由是什么呢?過去的會員卡還是一時的優惠促銷?優惠促銷在電商的低價面前似乎壓力山大,會員卡的粘性早已沒有微信朋友圈的一條轉發和點贊有效。
因此,在筆者看來,電商合作或許是個不錯的主意。畢竟他們有消費者點贊,可以為自己省去了前期導流的工作,專心做好商品和服務才是重點。在變革的洪流面前,不是要抵抗,融入其中再牟利也挺好。銀泰不就做得不錯嘛!(凌晨)
- 該帖于 2014-1-13 10:46:00 被修改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