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我們沒有必要把掌握商品知識看做一件多么困難的事情,舉一個牙膏的例子,為什么這種牙膏賣得很好,因為現在大家都非常關注齲齒問題,而這種牙膏能給顧客留下能夠防止齲齒的印象,自然就會熱銷。這種理解其實就是商品知識。至于牙膏的具體成分,那并不是我們需要掌握的商品知識。只要大家有以上的意識,都可以掌握海量的商品知識。
15.在7-11便利店,米飯類、食品類實行每天三次進貨的做法。這并不是簡單的把一天的銷售分成三次來訂貨,比如在一天之中,上午天氣很好,下午可能突然下雨,如果不能緊緊把握每個時間段的商品銷售動態,就無法實施精確的單品管理和高精確度的送貨安排。
16.顧客來到店里,如果發現店里沒有他們想要的商品,馬上就會到附近其他商店去看一看。因此,要根據各類單品在每個時間段的銷售狀況的動態變化,小心假設,并認真驗證這些假設,這是經營好一家商店必須要做的工作。
17.我雖然沒有直接參與銷售工作,但三十多年來,我一天到晚都在觀察并琢磨店鋪處于怎樣的狀態,偶爾還會跑到店里看一看,自然一眼就能判斷出店鋪的經營水準,以及是否會出現商品缺貨等狀況。
賣場第一線人員和負責人每天都能看到銷售數據,如果還不能一眼就辨別出某種商品究竟是好賣還是不好賣,那是不合格的。
18.在管理商品時,必須要有設身處地站在顧客角度的意識。以糖果為例,我會故意打開放置幾天,看看糖果會不會因為擺放時間過長而變得黏糊糊的。經常光顧7-11的大多是單身人士或者夫妻兩人,因此我想他們購買食物有時不會一次全部吃光,而會在打開包裝數日吃完。我就要看一下在這種情況下食品會不會變質。
19.我們經營的是食品生意,是和生命健康息息相關的事業。若站在顧客的角度去考慮,對商品的新鮮度絕對不能有任何程度的妥協。(更不要說質量了)
公司并不是僅僅為經營者而存在,也不是為全體職員而存在,是為顧客而存在的。能深刻貫徹這樣的想法的人必然會收到回報,這一點千萬不能搞錯。
20.在經濟高速增長的時代,銷售額就是一切。通過提高銷售額,可以獲取毛利潤,管理費用也更為充裕,最終創造不菲的凈利潤。所以之前在日本談論經營話題時首先提及的是銷售額,然后是毛利潤,再是管理費用,最后才是凈利潤。然而這樣的好日子已經過去了,我們必須從數量經營模式向質量經營模式轉變。1983年,我在領導伊藤洋華堂實施業績改革時,就提出了“我們要打造有利潤增長的企業,即使銷售增長率為零也在所不惜”。
- 該帖于 2014-3-29 14:34:00 被修改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