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喬家大院》中有一個經典橋段:喬致庸欲涉足票號業,實現匯通天下夢,孫茂才表示了極力反對。盡管他也認為“這是一個天大的好事”,匯通天下也有利于貨通天下,但風險太大。他勸喬致庸:“魚不可以脫于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辦票號,在天下織成一張銀子做的大網,這就是國之利器……從你進入票號業的第一天,你這一生就有可能過上艱難的日子,喬家就有可能會一敗涂地,甚至會陷入是萬劫不復之難。”
不得不佩服孫茂才洞悉金融尤其是時局之透徹。
以顛覆傳統金融為口號的互聯網金融面世之初便備受關注,阿里與騰訊推出的余額寶、理財通等擁躉甚眾,就連零售企業蘇寧也按捺不住推出 “零錢寶”,還有更多企業躍躍欲試。事實上,阿里、騰訊有清晰的金融圖謀,在剛剛獲批的首批5家民營銀行試點企業中,兩家企業雙雙在列。以阿里系為例,已涉足基金、證明、小貸、擔保、第三方支付、信用支付、銀行等業務,某種程度上形成了一個較為完整的金融閉環。
盡管在支付、理財等金融上的創新更有利于“貨通天下”,但銀行的奶酪也被動得厲害。余額寶們長時間以高于活期10多倍的利率,不僅吸納了大批原本屬于銀行的存款,還直接影響了銀行各類理財業務。虛擬信用卡、二維碼支付等則進一步稀釋了銀行和銀聯在信貸及支付方面的原有利益格局。
到了這一步,新舊金融勢力的“廝殺”很難避免。央行近期給互聯網金融連下了幾道 “緊箍咒”:暫停線下二維碼支付、虛擬信用卡;發布《支付機構網絡支付業務管理辦法》草案,擬規定個人支付賬戶轉賬單筆不超過1000元,年累計不能超過1萬元;個人單筆消費不得超過5000元,月累計不能超過1萬元。有分析人士驚呼此舉是要直接斷了支付機構的生路。
然而,這最多只能算是監管機構對互聯網金融“收緊”的小試牛刀。緊接著,四大行隨即紛紛下調支付寶轉賬額度,工行甚至只保留了浙江分行一個快捷支付接口。號稱“如果銀行不改變,我們就改變銀行”的馬云對此也無可奈何,除了笑言“被文件打敗”,失望之余甚至發出了“雖敗猶榮,雖死猶生”的感慨。
創新有風險,“國之利器”的金融尤甚。正如馬云曾說的:如果有一款產品能發揮推動歷史的作用,即便它的生命周期再短暫,也必將非常光榮。
當然,單憑給互聯網金融發展制造障礙,是不可能拯救傳統金融的未來的。但對互聯網金融加強監管不僅不能簡單看成是對創新的扼殺,而且是非常有必要的。除了央行擁有行政職能,四大行對支付寶或互聯網金融的限制,某種程度算得上是維護自身利益的必然反應,也可以勉強貼上“市場”的標簽。要不然,怎么解釋阿里對微信的封殺?
況且,“余額寶們”實質上是貨幣基金,盈利仍是靠協議存款、購買理財產品和短期債券及拆借利率等,更多的是政策空隙的投機,某種程度上仍是傳統金融的附庸,能刺激傳統金融不假,要取代還言之過早。而要真正實現顛覆性創新,除了政策與管制的進一步放開,自身努力也任重道遠。
不過,相比王府井等傳統零售企業以開通微信支付或線上線下會員積分功能就大肆宣揚擁抱O2O,互聯網金融要靠譜得多。在只有實體店的時代里,從現金交易走向刷卡消費是一大創新,但在今天,多開通一個支付方式若還說創新,只能貽笑大方。想必大家也看到了,一暫停線下二維碼支付,這些零售企業的所謂創新就終結了。
扯遠了,還是接著說喬致庸要匯通天下的事兒。孫茂才當時還反問了東家一句:“朝廷怎么可能讓一批山西商人掌握國家之利器呢?”
結果?孫茂才說的還不夠清楚嗎?我只能說到這兒了,你懂的。(作者為《中國連鎖》雜志主編陳岳峰 個人微信公眾號:domynews)
- 該帖于 2014-4-9 14:11:00 被修改過互聯網金融不必過多解讀,我以一個很重要的例子為例,銀行之所以缺錢的根本原因是大量的理財產品從2004年的占比20%提高到最近的50%左右,而互聯網金融只占社會總存款的2%不到,對原有金融影響可以忽略不計,是銀行本身的影子銀行的問題,通過同行拆借提高了利率水平。而互聯網金融只是加快了中國金融利率市場化的過程,他本身對這個過程并不是最嚴重的影響,監不監管對金融市場化也沒有幫助。
中國目前要做的是加快金融利率市場化的同時,要警惕國外資本對中國金融的炒作套現,通過大量試點民營銀行,通過多樣化多元化的金融服務,幫助中國大量中小型企業得到實實在在的幫助,從而使金融利國利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