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強總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首次明確要求支持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央行行長周小川也在兩會期間明確表示不會取締余額寶,這一切都讓人對互聯網金融的未來充滿了憧憬。
不過,當理想照近現實。大家看到了“支持”,卻忽略了總理在這句話中還強調了“健康”,而“不會取締”,算是支持嗎?這里邊其實大有文章可做。
“跑不過你,但可以干掉你”
表面上看起來一本正經、一臉嚴肅的經濟學者馬光遠,幽默起來,絕對是個段子高手。3月17日,在其個人微博@光遠看經濟上,他寫道:這幾天最有畫面感的事件是,仍然停留在刀耕火種年代的中國央行在后面無力地喊:你們跑得太快了,等等我。在沒有人回應并且遭到嘲笑之后,掏出手槍,啪。。。。。。畫外音:老子跑不過你,但可以干掉你。
的確很形象。馬光遠描述的是央行近幾天對互聯網金融尤其是網絡支付業務下的幾道“緊箍咒”:3月14日,多家媒體報道了央行發布《關于暫停財付通公司線下二維碼支付等業務意見的函》,叫停支付寶、騰訊的虛擬信用卡產品,同時叫停的還有條碼(二維碼)支付等面對面支付服務。受此影響,中信銀行和騰訊的股票當天急劇下跌,二維碼概念股新大陸、證通電子封死跌停板。
目前線下二維碼支付主要被用于打車付款、個人轉賬、商場購物等。而在央行發文3天前的3月11日,騰訊和支付寶雙雙宣布,與中信銀行合作推出虛擬信用卡,分別首批將發放100萬張。
出師未捷身先死――虛擬信用卡的命運若此,當然央行的“暫停”也暗示還有滿血復活的可能性。而二維碼支付的停用,導致了多家零售企業如王府井百貨、新世界百貨的O2O步伐直接原地踏步。王府井百貨本來憑此高調宣傳了近一周,顯著拉升了股票價格,還沉浸在喜悅中未回過神就一下被晾在那兒的感覺,估計不怎么樣。
事情還沒完結。3月15日消費者權益保護日當天,就在所有人的胃口都差不多被央視3.15晚會吊起,很多人從前幾天就開始猜謎哪些企業會“中獎”時,央行再出狠招,騰訊科技的一則報道再次讓支付業務遭受打擊:央行近日向多家第三方支付機構下發了《支付機構網絡支付業務管理辦法》草案,其中有條款對第三方支付的轉賬、消費金額等進行限制。
這個草案的致命之處在于:規定個人支付賬戶轉賬單筆不超過1000元,年累計不能超過1萬元;個人單筆消費不得超過5000元,月累計不能超過1萬元。這意味著,網絡支付或移動支付只能是玩玩小孩子過家家的游戲了。
對于這個草案,現代快報在3月16日的報道中,引用第三付支付人士的話說:““這直接是斷了支付機構的生路,和2012年首次出臺的征求意見稿相比,差距非常大。”
皇帝不急太監急
皇帝不急太監急(皇帝應該也急,只是我們不知道)。騰訊和阿里還沒來得及發話,微博上已經互掐成一團。
認證信息為中國農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的@向松祚稱:我不是互聯網專家。但我總有一個擔心:如果金融支付和其他金融服務大都互聯網化,而我國又沒有掌握互聯網的根本技術,“二馬”巨頭的大股東又均是外國投資者,我國金融信息極有可能全部被外人掌控,這可能才是最大的金融風險和金融安全隱患!不知道監管者有沒有想到這一層?
他的這一觀點遭到國家信息中心首席經濟師@范劍平的嚴厲批駁:難道退到手寫存單時代。如果因為根服務器在美國就懷疑互聯網安全性,難道中國自建一個單獨局域網?現在不是差不多就這樣嗎?網絡安全始終是在攻與防過程中進步。
而馬光遠的@光遠看經濟的反駁則更詼諧:網絡不是中國人發明的,斷網吧;汽車不是中國的,騎驢吧;飛機不是中國的,禁止航空飛行吧;還有啥奇思妙想都拿出來?
支持互聯網金融的一方認為,央行此舉是在扼殺創新,是因為互聯網金融動了銀行尤其是銀聯的奶酪。如余額寶們,長時間以高于活期10多倍的利率,不僅吸納了大批原本屬于銀行的存款,還直接影響了銀行的各類理財業務。而虛擬信用卡、二維碼支付等,則進一步稀釋了銀行和銀聯在信貸及支付方面的原有利益格局。
針對央行的幾道暫停禁令,中國國際金融有限公司按捺不住,直接點評“動了銀聯的奶酪是主因”。在傳統的線下收單業務模式中,發卡行、收單行、銀聯按照7:2:1的方式分成;而在線上收單模式中,刷卡手續費僅有發卡行和收單行,銀聯完全被架空。而二維碼等支付方式本質上是用線上方式來做線下收單業務,銀聯的利益受到極大損害。
但銀聯也有苦衷。新浪財經3月13日就報道了中國銀聯總裁時文朝在上海出席某企業新品發布會時的訴苦,“前不久中國人民銀行批準了250家第三方支付機構,支付機構當中前20家占了90%多的市場份額,但這20家機構千方百計地繞過銀聯進行轉接清算,讓銀聯的交易量分流得非常明顯。”他說:“銀聯躺著掙錢的日子已一去不復返,如果大家認為銀聯還是一個壟斷企業,是一個‘機器一響黃金萬兩’企業,那就OUT了。”時文朝還表示:“歡迎競爭,但不想讓大家把銀聯當‘唐僧’,只想著吃唐僧肉、互相挖墻腳。這不是正道,都應堂堂正正拿到市場上來說。”
但關鍵的問題是,在支付業務這個問題上,銀聯如何讓阿里和騰訊等第三方支付機構“堂堂正正拿到市場來說”呢?或者,怎么拿?怎么說?說什么?說給誰聽?誰會聽?聽了有用嗎?
互聯網金融的風險邊界
針對支付金額的限制草案,支付寶公司官方微博回應稱:“我們已經將相關意見反饋給了央行,并且在密切溝通中。目前支付寶使用一切正常,余額寶使用一切正常。”未了,支付寶公司還是表達了樂觀的態度“請大家對監管機構也對我們保持信心與耐心,放心吧。”
放心不放心,監管更嚴格已避免不了。作為傳統金融――銀行的代表之一,@向松祚就表達了強烈的加強監管力度的意愿:互聯網和金融是兩個完全不同的領域,不可等量齊觀。以為互聯網監管越少越好所以互聯網企業搞金融也是監管越少越好。此乃大錯特錯!世界各國對任何金融服務皆有嚴厲監管,沒有例外。互聯網企業只要想搞金融就必須接受嚴厲監管!否則就不要進入金融業!
他甚至引用了911后美國對金融安全的反應來作例子:“懷疑支付體系安全對國家安全極端重要的人,請閱讀格林斯潘自傳《崢嶸歲月》序言。911恐怖襲擊之時,格老身困瑞士。第一個電話就是給聯儲副主席,要他確認和確保支付體系絕對安全。美國支付體系至少有兩個備份。掌控信息科技最高端的美國,仍然時刻警惕金融信息的泄露,警惕恐怖襲擊金融支付。”
當然,@向松祚也沒有否定互聯網金融的積極意義。“如果在客戶信息確認和安全保障、支付流程安全可靠、客戶資金安全、防止欺詐等方面進一步完善,互聯網金融就應該允許自由競爭、創新發展。相信互聯網金融會徹底顛覆和改造金融格局。”
不過,僅目前而言,余額寶們實質上是貨幣基金,盈利來源仍是協議存款、購買理財產品和短期債券及拆借利率等,談不上顛覆性創新,更多的是政策空隙的投機,某種程度上仍是傳統金融的附庸,能刺激傳統金融不假,要取代還言之過早。
況且,暫停并不意味著是終結。中國人民銀行支付結算司副司長周金黃明確給出了表示,央行此舉意在規范相關業務發展和保護消費者權益,而并非針對某家企業。央行稱,相關支付指令驗證方式的安全性尚存質疑,虛擬信用卡在落實客戶身份方面未盡義務,要求支付寶和財付通將有關產品詳細介紹、管理制度、操作流程等情況上報。
正如一位銀行業分析人士分析認為,此事本質上還是第三方支付與監管者央行之間界線界定和報備流程的問題,是創新與規則流程之間的矛盾問題。
對于一向高呼“如果銀行不改變,我們就改變銀行”的馬云而言,在金融業務上,“先斬后奏”倒逼監管層的現象已經不只一次,估計監管部門已經被挑戰得沒了耐心。這次金融監管機構的小試牛刀,淋漓盡致地詮釋了馬光遠形容的“老子跑不過你,但可以干掉你”。
中國社會,歷朝歷代,金融(貨幣)皆國之利器,互聯網企業要攪局金融領域,以阿里馬云、騰訊馬化騰的智商,想必不該沒有預料到風險。但是,“二馬”以及其他行走在互聯網金融這灘渾水當中的小伙伴們,是否知道風險的邊界在哪?如果新舊金融勢力矛盾激化,有押上全部身家的勇氣嗎?
也許未必。馬云3月14日在接受《新京報》記者采訪時說:如果有一款產品能發揮推動歷史的作用,即便它的生命周期再短暫,也必將非常光榮。如果有一天余額寶的利率和銀行的存款利率并軌了,即便余額寶的使命真的終止了,它已經發揮了很好的作用。
對了,幾年前馬云還有一句更為經典的:如果政府需要,支付寶隨時可以送給國家。
還有什么比這更明確的站隊表態呢?(作者為《中國連鎖》雜志主編陳岳峰 個人微信公眾號:domy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