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物中心業態是國內商業或商業地產行業名副其實的“香餑餑”。然而,如何科學地規劃一個購物中心,對于國內購物中心的開發商與經營者們來說,在業內仍遠未形成廣泛的共識。一個成功的購物中心通過該項目的定位與整體設計理念,更好地滿足后期運營。
購物中心項目的規劃設計包括購物中心項目的方案設計、初步設計及施工圖設計等。項目規劃與設計對項目的成敗有極大的決定性作用,其中,尤其以方案設計為重中之重。
方案設計又稱為宏觀設計,牽涉到用地分配、功能分區和規劃、外部交通設計、及城市環境設計,將決定項目的外部布局、內部功能、土地的利用效率、室內空間的利用效率、商鋪出租的價格潛力、室內空間的合理動線布局等。
初步設計及施工圖設計可以稱之為微觀設計,即在方案設計基礎上進行純建筑工程角度的深化、細化。購物中心規劃設計必須體現設計師的建筑美學概念和市場概念,如果不能實現這樣的目標,無疑其設計是失敗的,投資商、開發商將承受因此造成的損失。
設計參數高取值
商業地產購物中心的開發與住宅“買家即用家”不同,商業物業購物中心面向商家與消費者兩級客戶,所以在前期規劃設計時,既要考慮到未來租戶的差異化需求,又需深入分析未來消費者對空間的心理感受。
筆者在實際工作中發現越來越多的購物中心開發商開始重視前期規劃設計本應提倡,但值得注意的是時下各商業地產企業在通道、層高等細節方面均要求設計師以“高標準”取值。
這種“高標準”通常對于定位高端、創造優質物業硬件當然有益,但也需在具體操作中做到因地制宜,要有一 個“度”的把握,以避免發生“矯枉過正”的狀況,限制到物業的商業價值。
低效的大廣場
廣場作為購物中心規劃中室外與室內人流導入的重要節點,不但起到豐富視覺變化,升華游逛體驗的作用,更可借助其相對開闊的場地進行布置,實現聚焦人流的目的。筆者發現不少的項目,將廣場面積規劃得很大,看起來非常氣派,但在細節安排方面卻很粗放,甚至不具備供人停留的功能,更談不上吸引人流,這樣的廣場是只能看的廣場,非常低效。
其實,商業中的廣場并不一定要大,關鍵是有“功能”的設計,能夠吸引人們在此聚集、參與、使用。在具體規劃時,可考慮將一個大廣場分解為若干不同主題功能的小廣場,使每一個小廣場都有獨特的吸引力,如珍珠般連接在商業街中,可驅動人流在街區中流動。
通透卻雜亂的立面
購物中心基于對外展示的需要,擁有臨街面的店鋪都會更受品牌的青睞。為迎合商家的需求,如今越來越多的購物中心將臨主街一側的外立面都做成玻璃通透效果,以使進駐本側的品牌都能透過立面實現對外的展示。
這一做法看似是在充分發掘項目商業價值,但其實可能會產生不利影響。購物中心的立面就如同一個人的著裝,是對外傳達品味特征、吸引消費者關注的重要部分,一個新鮮且富有創意的立面形象,會對大大提升顧客的好感,煥發主動吸引力。
若每格玻璃滿布的都是不同品牌的宣傳畫面,則在外看整體立面就是一個無規則的“花臉”,給人造成“品質低下”的印象,損害商場的價值。
壓抑的高層高
基于以往有諸多選址優勢的購物中心因層高低,而導致諸多國際品牌商家無法入駐,對其價值形成了制約。
為避免重蹈覆轍現在國內的購物中心新項目在層高方面都開始向“高”層高發展的趨勢。
對于一個優質的商業物業,合理的層高是必須的,但對于高度的選擇也一定要結合項目定位、消費者心理、規劃指標等因素進行綜合考量,一味求“高”也可能會對項目帶來不利。
通常,對于高檔次的項目,可以有較高的層高預留,這符合對應品牌的開店需求及消費者對空間的體驗偏好;而對于相對大眾的購物中心項目而言,預留一個合理的高度就好。
對于大眾人群而言,相對小尺度、不易被注視的空間才會讓他們感到自如,如同高星級酒店大堂會對他們產生壓力一樣。
商業地產過高的層高也會令他們產生“昂貴、冷漠、壓抑”等消極感受,況且,高層高也必將導致開發建設成本高昂。因此,層高并非越高越好。
首層的中庭黑洞
如何提升地下及高樓層的顧客到達率,這是購物中心運營團隊在前期規劃設計時需面臨的重大挑戰,為達到最優效果,應思考如何盡已所能地構思、激勵人流向上或向下移動的方案。
現在越來越多的購物中心或綜合體為提升負一層的價值,采取了“中庭下擴”的規劃設計方案,即將中庭直接由高層一直延伸到負一甚至負二層,使步入首層的顧客可以方便地看到地下樓層的商鋪,吸引其向下行走。
這表面上看起來似乎沒什么不好,卻實際卻可能會對購物中心造成風險。因此,筆者認為不能千篇一律照搬,而應謹慎為之。由于首層往往代表購物中心的形象、需重點營造商業氛圍的關鍵點,當首層至負一層由中庭連通后,現在的首層就失去了原本可以形成“小廣場”的面積,也就失去再借助此“小廣場”營造商業氛圍的機會。
當進入商場首層的顧客到達此中庭位置時,看到的是或上或下的“空”的空間,易產生人氣不足的冷清感覺,會對他們形成負面的行動激勵,從而影響到購物中心的垂直立體交通人流組織,進而影響購物中心的整體運營效果。
彎而無益的通道
現在國內的大型商業綜合體的內部動線,都幾乎越來越多的規劃弧形,甚至略有彎曲的動線。
誠然,與筆直通道相比,通常彎曲的通道在以下兩個方面更具優勢:首先,等距離間曲線的總長度比直線更長。因此對其中的每個品牌店鋪而言,曲線通道就能提供更大的臨通道展示面。
其次,直線曲線通道給人創造的視覺感受較為乏味,所看到的內容主要是空曠的通道本身及遠處的端頭,而曲線通道可以借助弧度將更多店鋪引入到視覺范圍,創造豐富的視野及趣味的行走體驗。
雖然曲線通道能夠帶來諸多好處,但并非在任何情況下都通用,曲線的動線一般更適合于有較長通道動線的項目。
如果有的購物中心本身動線偏短人為地去規劃設計或追求所謂的“曲線動線”效果,往往會出現要么因弧度過小而無效果,如果又為此增大弧度,從而造成凹凸不規則的低可用性商鋪,對后期開業運營可謂得不償失。更多設計知識請關注微信“派沃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