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3年新增330萬平米商業面積 百貨業態僅占2%
陳宇洲/制圖
商業地產服務和投資公司世邦魏理仕(CBRE)昨日發布的《上海物業發展趨勢》顯示,未來3年,本市零售物業市場供應將出現井噴,預計新增商業面積超過330萬平方米。其中,非核心商圈的供應量約為核心商圈的4倍多。報告指出,上海已全面進入“購物中心”時代,90%的未來供應將是購物中心,百貨業態只占2%,目前國內百貨行業整體經營形勢不容樂觀。
隨著城市人口逐步向城市邊緣遷徙,外加市中心核心地段土地稀缺,上海的商圈分布逐步向城市外圍擴展。除了傳統的五大市級核心商圈和已形成的城市副中心的次級商圈,近年來上海出現不少新興的社區型商圈,例如:真如板塊、新江灣城板塊、七寶板塊等。新虹橋商務區依托大虹橋交通樞紐的交通和政策優勢,未來也將形成頗具競爭力的零售物業市場規模。
發展趨勢報告指出,從未來供應量來看,絕大部分的商業供應量主要集中在新興商圈,2014年至2016年,核心商圈的供應量合計約63.5萬平方米,而非核心商圈的供應量約為272萬平方米,是核心商圈的4.3倍。部分市中心的商業項目以重新定位調整的策略來面對競爭日趨激烈的市場環境。
從歷史供應數據來看,2000-2013年,上海市的年平均零售物業供應量為32.6萬平方米;而2014-2016年,年均零售物業供應量將為112.3萬平方米,是此前年份的3.4倍,市場供應出現井噴。雖然,市場供應的突然放量將會導致一些項目的延遲開業,但零售物業市場的競爭日趨激烈是不爭的事實,如此巨大的供應量投放市場后,需要較長一段時間的消化。
同時,項目單體體量的增大也進一步推升了市場整體的供應量。據統計,開發中的44個商業項目中,僅有20.5%的項目,單體體量小于5萬平方米。單體體量大于15萬平方米的項目個數占總量的11.4%。市中心核心地段單體體量超過10萬平方米的項目僅有徐家匯中心和協和城項目,大部分項目都不以體量取勝。而單體項目超過15萬平方米的,均分布在非核心地段。
報告指出,上海已全面進入“購物中心”時代。目前來說,上海新商業項目的開發絕大多數是采用購物中心的形式,占總供應量的90%,而百貨形態的項目僅占2%,其余8%為配套商業。
世邦魏理仕昨日同時發布《演變中的中國零售業格局》系列報告之二:百貨商店的發展趨勢。自2012年2月伊始,百貨業銷售增速持續落后于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率,說明百貨在整個商品零售終端體系中的重要性正在弱化。百貨企業的財務數據匯總統計的結果顯示,百貨行業營業利潤率也出現較為明顯的下滑。2013年,主要上市百貨企業營業利潤率繼續下滑,錄得均值12.4%,同比下降0.1個百分點,自2010年以來連續第三年下降�?梢哉f,目前國內百貨行業整體經營形勢不容樂觀。
“百貨公司想要走出當前困境,當務之急是增強和重塑百貨的核心競爭力。”世邦魏理仕研究部中國區主管、執行董事陳仲偉建議說,“百貨公司可以從門店網絡拓展、商業模式優化和新技術應用這三方面入手。”
據悉,目前不少百貨項目也開始了其“購物中心化”的調整,滬上有些百貨業者,正在研究將餐飲業態、兒童業態和更多體驗的元素注入百貨中,以提升百貨在市場的競爭力。
�。ㄉ虾I虉� 記者 葉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