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2O作為當前零售行業中最為炙手可熱的業態,便利店的確值得電商平臺期待。近日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發布的“中國城市便利店指數”顯示,2013年,全國26個城市的便利店門店平均增長率為30%,普遍高于傳統百貨及大型超市的開店速度。
在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大背景下,O2O成為最受零售行業關注的焦點。電商渠道希望能夠通過自身的流量和數據優勢成為傳統渠道的上游供應商,將線上和線下統一成生態體系;而傳統銷售渠道則希望能夠利用電商企業的流量擴充店內品類,并且讓銷售體系運轉更加迅速。
現在的O2O還正處于跑馬圈地的階段,無論阿里、騰訊還是京東,如何吸引更多用戶使用O2O才是當務之急。誰是電商平臺進軍線下的天作之合呢?巨頭們的答案是:便利店。
去年3月,亞馬遜中國與上海的全家便利店合作,上線了收貨自提業務。用戶在亞馬遜購買了商品之后,可以到全家便利店自提,既可以在線支付到線下店自提,便利店也支持現金、刷卡等貨到付款方式。
阿里巴巴切入便利店的方式是支付,支付寶先后與美宜家、紅旗連鎖、7-11等便利店合作,用戶在便利店消費,可以通過支付寶進行掃碼支付。數據顯示,目前,支付寶已經支持20000家便利店。
這和當年渠道商自建電商不同,現在大多數的合作都是電商平臺主動牽手以便利店為代表的傳統零售渠道。電商平臺從未像現在一樣,表現出對線下渠道的渴求之意,這到底是為了什么?
有不愿意透露姓名的線下零售商表示:“當年電商平臺之所以能夠強勢崛起是因為線下零售環節做的不夠好,但現在電商平臺對用戶的挖掘已經進入瓶頸了,如果想繼續發展,必須借助線下零售的地面優勢。”
以京東和1號店與便利店的合作為例,電商平臺們顯然并不滿足將自己的流量導入線下,其更大的野心是將自己的產業鏈一直延伸到線下,將消費者從線下拽到京東的線上才是根本目的。
在京東的體系下,便利店變成一個商品配送的節點,服務于便利店周邊的用戶,理想狀態是用戶下單后15分鐘送達。在支付寶的支付合作模式下,用戶支付場景快速、方便,免去了使用現金的種種麻煩。
但對于便利店來說,這種模式無異于為電商平臺打工,最終消費者記住的還是電商平臺,便利店淪為電商平臺廣告展示店甚至配送中的一環。
或許在未來,便利店和電商平臺還有多種合作模式�,F在比較流行的則是終端模式,以拉卡拉為例,對于經常在便利店里用拉卡拉還款的消費者來說,這種并不陌生的終端現在已經具有了網購功能。拉卡拉開店寶通過其社區商城為社區居民提供從線上到線下的社區電商O2O服務。而除了拉卡拉以外,還有一些終端生產廠商正在試圖通過這種模式幫助傳統便利店升級,一些沒有辦法經常上網或者對網絡不熟悉的顧客可以在終端上以店主幫忙來選擇貨物,最終貨物可以配送到家或者是配送到店。
- 該帖于 2014-7-17 18:55:00 被修改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