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北京等城市,24小時便利店業態已經成熟。然而,在商圈密集的武漢,24小時便利店卻一再遇冷。雖然在武漢有過24小時便利店的嘗試,但均以種種原因告敗。
“好邦”之困
作為武漢零售業的龍頭企業之一,中百無論是經驗還是實力,都經得起市場考驗。如果說,想要發展24小時便利店,憑借多年來積攢的優勢,其在武漢的競爭對手屈指可數。
2005年,中百開始了24小時便利店的初嘗試,在武漢連開6家名為“好邦”的便利店。“好邦”在最初的定位上,借鑒了國內一些成功便利店的模式,有些效仿知名品牌“7-11”。
中百便民超市在武漢的市場已經相當成熟,按理說,“好邦”的發展應該是沒有什么問題,無論是從實力還是市場經驗,都具有優勢。中百對“好邦”這種模式寄予了厚望,也希望通過好邦來打開24小時便利店的財路之門。
中百超市營銷策劃部部長賀小同告訴記者,雖然中百想做的是24小時便利店,但是卻從來沒有營業到24小時,其實也算不上真正意義上的24小時便利店。“好邦和一般便利店差不多,現在和中百便民超市相比,根本沒有什么區別。”
賀小同告訴記者,該公司在創辦“好邦”之初還有另外一個想法,想通過“好邦”來嘗試一種新的營銷模式。“好邦”店內商品比較齊全,但是有些商品要比中百便民超市略貴一點。“我們沒有直接開24小時便利店,而是想通過價格定位的嘗試來了解顧客的購買心理,后來,我們發現這樣根本不行,價格是很關鍵的。”
據了解,“好邦”6家店中已經有4家店關門,剩下2家艱難維持。從“好邦”整個發展過程中不難看出,難以發展下去的原因主要因為價格問題。好邦便利店店堂面積都在100平方米左右。而武漢的周邊環境以及消費條件都決定了好邦的市場必定會受到制約。在武漢,中百便民超市無人不知,但很多人卻沒有聽說過“好邦”這個名字,雖然是中百下屬企業,但仍然讓人無法和鼎鼎有名的中百集團聯系在一起。
“水土不服”
目前,上海的24小時便利店數目已經超過了4000家,據說還不止這個數目,北京的便利店社區覆蓋率已經達到了60%以上。而在武漢,雖早在90年代就有過24小時便利店的嘗試,但都以虧損告終。
“7-11”被稱為全球便利店老大,在其他城市已經成為24小時便利店的代名詞,可在武漢,卻無法適應本地“水土”。
“這些年來,也有過一些24小時便利店陸續進入武漢,但是最后都悄悄關門了。”一位業內人士告訴《鄂商》記者。1997年,“好來西”在漢投資100多萬元開設10家便利店,一年后全部關閉。2007年,美國康美集團來武漢開設了首家24小時營業的便利店。該店位于偏遠的東湖新技術開發區流芳街,面積200平方米,出售一些居家日常用品。價格比一般超市高出許多,后在東西湖、水果湖陸續開店。因為價格問題,開業之后生意一直不好。
除了中百之外,本地企業也早有24小時便利店嘗試。2001年,揚子江牛奶公司開始涉足便利店,到2003年其店達到9家,但在兩年后也因為種種原因轉向經營。在24小時便利店中,除了這些大企業之外,也有許多來自民營業主,但都以多種原因無法走下去。
24小時便利店在武漢市內一直遇冷,但《鄂商》記者發現,在宜昌,24小時便利店的生存狀況卻讓人意外。
宜昌北山超市是當地最大的零售企業之一,旗下擁有大型購物超市、便利店、24小時便利店,目前已經在宜昌開有10家24小時便利店。記者來到其店內發現,在50平米左右的店內,商品種類俱全,記者隨手拿起幾件商品將其價格與一般便利店對比,發現,其價格并沒有多大差別。
《鄂商》記者曾在宜昌仔細觀察,發現其每家店的選址均在繁華地段,且店面積不大,價格上也有一定的優勢。由于店面比較小,所以人工成本并不高,這些價格上的優勢也是決定其能夠發展下去的原因之一。最重要的是,該城市的規劃更是為其發展提供了很好的條件。
便利VS便宜
24小時便利店的便利二字是其特色,它具備了普通便利店所不具備的條件。
記者在調查中了解到,進入24小時便利店購物的消費者主要都是因為急需,或者對價格根本沒有什么概念。在一些24小時便利店的消費人群中,甚至有許多消費者對所買商品的價格不太清楚。
有位北京的朋友告訴記者,他經常光顧24小時便利店,原因是由于比較便捷,他舉了個例子,比如在一些主干道上,由于時間和交通不太便利,24小時便利店常常是他購物的首選。
24小時便利店固然方便,但是卻有一定的針對人群。分析全國的24小時便利店市場不難看出,24小時便利店成熟市場主要是在北京上海一些城市,消費人群大多是白領群以上具有消費能力的。他們對商品的價格并不在意,甚至有些經常在24小時便利店買東西的人,卻一直不知道手上物品的價格,只圖個便捷,很少有人會計較價格。
經濟發達,生活節奏較快成為了適合24小時便利店生長的土壤。而這些城市主要集中在經濟發展較快、富裕程度較高地區。例如,上海的便利店發展已進入了規模化發展期,門店總數從1993年的50個發展到2001年的1824個,銷售額從2000萬元增加到10.5億元,便利店已成為上海市連鎖商業的重要業態之一。部分商品定價要比大賣場、大超市高10%左右。
除了價格和便捷之外,一個城市的環境對24小時便利店的發展也是至關重要的,而武漢就不具備這個環境。由于武漢市一些老式建筑的規劃存在很多問題,使一些小商店遍地開花。在武漢一些人流密集之處,幾乎都有個體副食店的身影。他們開銷比較低,而且又沒有規范的管理,有的居民甚至把房子在靠馬路方位開個門就可以營業做副食店了,他們在成本上比便利店低很多。在很大程度上,他們完全可以代替24小時便利店。除此之外,這和氣候也有一定的關系,武漢一年四季早晚溫差很大,這也是不利于24小時開店的因素之一。
汪愛群告訴記者,武漢在一些硬件上存在一定問題,夜間消費環境并不成熟。
對于一般消費者而言,他們關注最多的還是商品的價格問題,哪怕相差很少的錢,也會影響他們的購買欲望,許多居民對大型超市比較信賴。
業內人士指出,雖然很多種原因致使武漢24小時便利店的發展受阻,但這些并不能說明武漢沒有24小時便利店的發展空間。當便利和便宜可以并存的時候,就會迎來24小時便利店的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