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向以高品質、高標準自居的快餐巨頭麥當勞再爆食品安全問題。在接受經濟觀察報的采訪時,麥當勞公司一位不愿具名的管理層表示,得知供應商上海福喜公司遭查封后,非常痛心和憤慨,連日來,餐廳已面臨無貨可賣,工作人員則不斷受到來自各監管層對餐廳、廠房和供應鏈的檢查。
7月20日晚,上海食藥監部門對麥當勞的供應商上海福喜食品有限公司連夜突擊檢查,當場將所有福喜公司提供的食品做出下架決定,將公司查封。由于長期使用過期肉類,內設兩套賬本,上海福喜食品有限公司涉嫌有組織實施違法生產經營行為,該公司5名責任人被刑拘,牽涉麥當勞、肯德基、星巴克、必勝客等知名餐飲品牌達150家。
事發后,“麥當勞們”紛紛發表聲明表達震驚和痛心,也顯現出其背后高調宣揚的供應鏈管理,并非完美無缺。
共生利益鏈
與供應商良好的合作關系,曾令麥當勞十分自豪。麥當勞公司一位管理層向經濟觀察報表示,麥當勞和所有供應商從來不做短期合作,所有的供應商的合作都有幾十年的歷史,在麥當勞近60年的歷史里,與美國福喜集團(OSI)的合作也近60年了。
“我們在全球也就這幾家供應商,并不會因去不同國家開展業務,而隨便更換供應商”,該人士表示。
雙方合作的程序是,麥當勞走到哪里,會先和供應商商量,有供應商愿意去,麥當勞才去。“這樣與供應商共同開拓市場,共同成長的方式,也一直是麥當勞的驕傲”,該人士表示,唯有這樣,獲得了供應商的有效支持,麥當勞才得以做到全球品質的統一,讓消費者在全球任何一家餐廳,都能享用到標準、質量一樣的產品。
這在麥當勞公司內部,被稱作“三角凳”模式。這樣互助的合作關系,也是麥當勞創始人一開始就樹立的價值觀。“三角凳”是指特許經營人、麥當勞公司和供應商,這是麥當勞獨有的企業文化和價值觀,三方共同開拓市場,維護品牌。如果有供應商不去的地方,麥當勞也不去。近60年來,這樣的價值觀和模式,已經融入到所有系統和流程里。
公開資料顯示,此番曝出食品丑聞的上海福喜食品公司,是美國OSI集團(福喜集團)在華的獨資企業,主要從事為國際知名快餐連鎖店提供肉類、海鮮、米面制作及蔬菜產品的生產和加工業務。
麥當勞前往中國開展業務兩年后,福喜集團作為供應商也與之跟隨,在中國的業務合作也已經長達22年。
“我們現在認為,這肯定是個別事件”,該位麥當勞的管理層對經濟觀察報表示,當我們知道情況后,也很痛心,很憤慨,我們平時加班也常吃麥當勞。“現在公司仍在評估這件事,看怎么把漏洞補起來,因為已經長期合作了50多年,品質、標準都是嚴格的,不僅我們會對供應商定期檢查,中國的監管部門也定期檢查。”
“即便如此,如果對方真的有兩套系統,兩本賬,它故意要隱瞞你,也是很難發現的”,該人士表示。
經濟觀察報獲悉,麥當勞目前并沒有談及對福喜公司的索賠。“現在根本沒時間去考慮賠償的問題,每天有大量媒體關注、監管部門也每天過來檢查餐廳、廠房、供應鏈,我們已經連續幾天幾乎都沒有東西賣出了,每天都在應付眼前的事情,賠償情況要等到總部的回應”。上述人士表示。
供應鏈缺憾
青島市一位接近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的人士對經濟觀察報表示,全國各地在媒體曝光福喜問題后,才開始行動、查處上海福喜相關問題產品。政府監管部門對于福喜這類食品生產類企業負有監管責任,本應該定期巡查。但是多年來也是對這些洋品牌過于信任,確實存在監管不到位的問題。“上海福喜涉嫌有組織實施違法生產經營,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應該是很長時間了。企業不能自律,負有主體責任。麥當勞肯德基等企業是否在知情情形下繼續使用,還有待于調查,但是政府相關部門監管不到位,也應負有監管責任。”上述人士表示。
青島市一家餐飲連鎖企業總經理說,麥當勞肯德基這些下游食品加工企業,使用上海福喜提供的問題原料,有兩種情形,一種是合作多年、按照慣例天天都在使用、有質檢部門也疏于檢驗,存在不知情的可能,慣性中使用了上海福喜提供的問題原料。“還有一種情形,就是麥當勞、肯德基等企業是知情的,但是他們長期與福喜合作、一直獲得福喜低成本的原料供應,就是知情,也是睜只眼閉只眼。因為并不影響自己的銷售。麥當勞肯德基雖然有自己的研發團隊,但是福喜非常了解麥當勞肯德基這些企業需要什么,他們經過反復試驗、按照配比把原料都調配加工好,色香味俱全,麥當勞肯德基拿來這些半成品稍微加工就可以銷售,福喜提供的原料,從口感到色澤一直都是消費者喜歡的,既省心、口感顏色又好、利益又高,何樂而不為?決策都是綜合考量之下達成,與福喜也是多年深度合作伙伴的關系。”上述餐飲總經理表示。
這位總經理還表示,監管部門對于餐飲企業一年有幾次不定期檢查,形式居多。來抽個樣,交點錢。福喜麥當勞等供應鏈問題,監管肯定是有漏洞的。福喜給麥當勞肯德基全球公司提供原料,為什么單單在中國出事。
經濟觀察報獲悉,即便此番上海福喜爆出食品安全丑聞,但麥當勞與福喜已有數十年的合作,未必會隨便更換掉供應商。“我們對供應商的合作是全球統一的,雖然每個國家的標準法律法規不同,但我們會高于當地標準去執行。現在福喜集團的解決方案是換掉現在中國的團隊,把最好最優的團隊派過來”,麥當勞公司人士表示。
由此可見,麥當勞對福喜集團產品供應的依賴程度。
經濟觀察報獲悉,在監管部門的調查中,上海福喜廠質量負責人對過期肉的使用供認不諱,并表示,“使用過期原料是高層授意,多年來一直如此”。目前,尚未明確所謂高層來自福喜集團的哪個層級。
7月24日,麥當勞在一份聲明中表示,終止與上海福喜的業務合作,供貨商換福喜集團旗下的另一家企業,為河南福喜。河南福喜于2013年10月投產,被稱為擁有目前最新和最先進的生產設施。聲明稱,福喜將派出其集團內最優秀的領導團隊,參與管理和運營。
對于經濟觀察報提出的關于此次食品安全事件的相關細節,麥當勞公司均未做出正面回應。
相比之下,肯德基對于福喜似乎少了些依賴感。7月23日,中國百勝集團表示,決定即刻全面停止向中國福喜(包括上海福喜)的采購,并將視政府部門的最終調查結果,保留對福喜集團采取一切法律行動的權利。
中國百勝表態稱,福喜作為一家享有聲譽的大型跨國企業,旗下公司竟然發生由管理人員主導、有組織實施的違法違規及不誠信行為,這令人難以置信和無法接受,對此中國百勝嚴厲譴責。之前受影響的兩款肯德基早餐產品,現已從其他供應商處完成調貨,目前所有產品正常供應。必勝客僅有一款產品受到影響,暫停銷售,個別產品的個別原料由于更換了供應商而造成產品口味略有不同。
溯源與追查
有消費者提出質疑,這些洋快餐食品供應鏈還安全嗎?此前有媒體曝出快餐店原料是牧場的速成雞,現在曝出了福喜這些半成品加工環節,為了商業利益,竟然能將變質過期的原料輸送出去,而麥當勞、肯德基不管是把關不嚴還是為了商業利益睜只眼閉只眼,反正最后受害的都是消費者。
此前有媒體曝出,福喜與麥當勞合作22年,都是握手協議。并沒有一份書面協議書。只以雙方握手作為標志。“不論福喜還是麥當勞、肯德基這種全球企業,本應是非常規范的。僅僅握手只有信任,但是沒有契約在里面。沒有正式的合同,意味著沒有權利和義務的約定。這次事件,雖然上海福喜主觀上責任大些,但是,麥當勞肯德基等下游企業有責任對產品抽查檢驗,保障最后到達消費者的食品是安全的。”唐小敏說,的確很難理解,正常來說麥當勞等對福喜這種關鍵供應商是要定期巡查,實行淘汰制度的,比如蘋果不僅對供應商有品質要求,甚至對保密、健康要求都很嚴格。估計他們還是處于成本考慮,麥當勞肯德基在國外就是廉價快餐代名詞。
7月20日,媒體披露了上海福喜食品有限公司在食品生產過程存在違法違規行為、麥當勞等連鎖食品經營單位使用問題食品原料問題后,7月21日,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開始部署各地立即徹查上海福喜食品有限公司問題食品。
7月23日,上海市公安局依法對上海福喜食品有限公司負責人、質量經理等5名涉案人員予以刑事拘留。連續多日,上海市公安局會同市食藥監局針對福喜食品公司涉嫌采用過期劣質原料生產加工食品事件開展聯合調查。包括緊急約談福喜公司投資方歐喜投資(中國)有限公司負責人、約談福喜集團中國區深加工事業部總經理,并約談了22家下游食品流通和快餐連鎖企業。目前上海福喜食品有限公司已全面停產。
上海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會同相關部門初步查明,上海區域,麥當勞、必勝客、漢堡王、棒約翰、德克士、7-11等連鎖企業及中外運普菲斯冷凍倉儲有限公司、上海昌優食品銷售有限公司、上海真興食品銷售有限公司普陀分公司等9家企業使用了福喜公司的產品。
截至23日,上海共出動執法檢查人員875人次,共檢查食品生產經營企業581戶,對經營、使用福喜公司產品的企業的問題食品,均已采取下架、封存等控制措施。截止22日已封存相關產品總計約100噸。河北、山東、河南、廣東、云南等地均對歐喜投資(中國)有限公司(上海福喜食品有限公司投資方)投資設立的所有食品生產企業采取了類似的措施。
7月24日,德衡律師事務所律師吳學聯對經濟觀察報表示,上海福喜食品有限公司存在大量采用過期變質肉類原料的行為,已違反了我國食品安全方面的有關法律法規,屬違法生產經營行為,對該行為應當由監管部門進行相應處罰,如停業整頓、罰款等。如上海福喜食品有限公司是故意且有組織地實施上述違法行為,則可能涉嫌生產、銷售偽劣產品罪或生產、銷售有毒、有害食品罪,具體要看該公司使用的過期變質肉類原料對人體的危害程度。如經調查屬實,其負責人及直接責任人員應負相應刑事責任。具體量刑應根據實施違法生產經營行為的時間、涉及范圍及影響等因素綜合判定。
吳學聯表示,麥當勞等各餐飲企業是負有連帶責任的,也不排除知曉或存在利益輸送的情況。同類肉質原料中過期肉原料制作的食料肯定價格低,各餐飲企業在所進材料明顯低于市場價的情況下,有無察覺與反思。相關餐飲企業要對供應鏈的管理疏漏,拿出合理的賠償方案。監管監督不到位,監管的缺失、缺位也是發生食品安全問題的另一根源。“企業自身受利益驅動,鋌而走險。大量采用過期變質肉類原料的過程中一定存在成本低廉,利益空間更大的情況,企業在追求利益的過程中,喪失道德底線,沒有建立有效誠信體制,存在監管不到位的僥幸心理,企業沒有長遠發展的遠見。諸多事件證明,企業‘欺騙’消費者,最終將是‘欺騙’自己。”吳學聯說。
此外,食品安全法律責任設置不科學,且罰處力度較輕。關于食品安全責任的規定散見于民法通則、產品質量法、刑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等法律法規中。這些法律規定多是針對整個產品制定的,并未考慮到食品的特殊性。而對原材料的監管及對過期產品的處理的法律規定基本處于空白狀態。另外對違反食品安全行為的處罰力度和責任追究相對較輕。“公眾、政府及食品管理部門對大品牌的信任、信賴也是此類問題頻出的原因,要想規避這些問題,卻是一項長期工作”,吳學聯表示,要改善這一現象,必須從立法上加重對食品安全違法行為的罰處力度。監督管理部門應加強監管,明確責任,并加強對監管不到位的責任部門及人員的責任追究。不應讓企業食品安全生產處于企業自控自覺階段,有效抽查、核查及常規檢查需要落實到位,讓企業沒有違法的空間。社會公眾不應對大品牌過度信任,應積極參與對食品質量的監督、管理、舉報等工作,增強維權意識,建立全民監督體系。如果人人都是警察,過街老鼠就很少。
北京岳成律師事務所律師孫榮達也表示,這起食品安全事件,屬于生產、銷售不符合安全標準食品的行為,涉嫌違法甚至犯罪。源頭在于追求高利潤而置消費者安全于不顧,關鍵在于違法成本過低,且監管不到位。建議提高處罰力度,同時追究監管部門的責任。建議設立退出機制,一旦違法到一定程度將永遠退出該市場。
(來源:經濟觀察網 作者:龐麗靜 萬曉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