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經常想起自己的經營之路,如果不是當初的思想活躍,看到可借的商機,自己也不可能步入商道。
計劃經濟時期,我們單位是管整個西北紡織品調配的,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中期,國家政策的調整將我們推向了市場,以億計的庫存商品,國家急于貨幣回籠,不得不采取大量地低價處理,猶如菜市場打烊一般,每天是成批地往外打發。此時,剛好妻子單位沒事,到不如借助岳父母的商店,在他們的店門口擺上了紡織品攤點,到后來,岳父母的商店一半成了紡織品“專區”了。
這樣的商機不是時時能遇上,我們在思考改變生活,尋找經商之路之時,借著國家政策的調整,在不經意間就邁開了商步,從不懂經營,不知道如何經營,最終成為了其中的一員。自己起初加入處理的行列之中,首先想到的是處理商品與市場的價位差,一個是我們單位在人們心目中幾十年形成的信譽,畢竟是國有大公司,有著王牌般的可信度。從商品的價格,還有公司本身的商業價值,加入其中的勝算就大,無需懷疑商品的質量,根據自己所處位置的人群需求,調整貨品的品種,也可以通過親朋好友,將貨品分散到更遠的地方,省內的其它縣市,事實證明,成績是顯著的,而且朋友們對此也樂此不疲。如此之法,是在思考成熟中,再進入實際操作,在思考中逐漸悟出的道理,可以借此機遇擁有自己的“連鎖店”。雖是一兩年處理的商機,我們卻在初入商道中總結了經驗,將基本功用到了日后的經營活動中,對自己是一個很好的學習過程,受益匪淺。
思考的結果就是創新,就需付諸于行動,用實踐來檢驗,只有不斷的創新才會有良好的前景,才會不斷的完善,才會取得更好的成績,讓我們的思考在實踐中開花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