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城市商業綜合體已經呈現消極的發展趨勢,百貨商場死了一批又一批,購物中心閑置,寫字樓空置率上升。萬達廣場不再設主力店、傳統百貨重心轉移發力電商渠道,難道商業地產就淪陷了?
在業內,萬達不差錢,萬科、華潤有政府這顆定心丸,其他的什么都是浮云。道本文化記者就疑惑了:那些表面看似風光無限的地產商們,果真就高枕無憂了?或者是誰沒有點小秘密呢?
限購令的秘密:地方政府就是開發商的“臥底”
說到這里,道本文化記者不得不提及這一個重要的角色,那就是限購令。自2010年來國家出臺了限購令,強制限制居民有限的購買房屋的相關政策之后,地產行業就從未停止過對于限購這一話題的討論。
而住宅限購,商業地產必然就得寵。道本文化記者通過調查發現,光是2011年全國商業地產開發投資總額就接近萬億元,出現爆發式增長。隨著商品住宅的限購,之后的這幾年增量資金仍在源源不斷地注入這一領域,而地方政府也心領神會地充當起了商業地產開發商的“臥底”。
全國各地的大型商業綜合體遍地開花,別說只有萬達才是受益者。多數商業綜合體都可以以極低的價格從政府處取得土地,而且土地招拍掛也都是量身定做,對號入座。
此外,那些原來規劃為住宅的小戶型住宅項目,為了規避限購令,在政府的默許下紛紛轉變身份,由住改商。道本文化記者更是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一些地方政府為了給這些開發商托盤,還適時地推出了禁止企業住改商的政策。
對于商業地產項目異常火爆背后,所謂的限購令是在地方政府的畸形政績觀推波助瀾中誕生的。似乎一個城市沒幾個“高大上”的購物廣場就面上無光。盡管這幾年取消限購的話題層出不窮,但大家也都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在這種利益的驅使下,不管有沒有限購令的出臺,商業地產還不是一樣,該拿地的拿地,該開發的還是開發了。
上市的秘密:是融資?還是另有所圖?
在商業地產這個行業里,毫不夸張的說,資金就是商業地產企業的喉舌。但是之后一系列金融信貸緊縮政策,已經導致許多商業地產企業資金吃緊。而選擇上市融資,這無疑是最明顯,也是最主流的方式。但是,這真的僅僅只是為了解決資金的問題?
道本文化記者了解到,成為公眾公司,獲得名牌效應,商業地產企業能上市本身就是對公司質量、競爭力優勢得以體現的最好說明。而媒體給予一家上市公司的關注度遠遠高于私人企業。
從某種角度上來講,上市可以支持企業更高速地成長以取得在同行業領先的時機,也需要充足資本與競爭對手抗衡。對于那些希望通過并購獲得成長的企業來說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案例】萬達商業地產,說好的A股上市呢?
說到上市這個問題,道本文化記者就來扒一扒萬達的上市之路。就在2014年7月2日,萬達商業地產在官網公開說明,確認萬達商業地產終止A股上市。對于從2009年就計劃啟動A股上市的萬達商業地產,突然宣稱終止A股上市,再度成為業內關注的焦點。
就目前而言,萬達上市的公司中僅有兩家,而且都是在海外,這兩家上市公司顯然并不令王健林感到滿意。王健林表示:“這兩家公司都不是萬達主要公司。”那么,萬達為什么要上市?又為什么要終止A股上市呢?
對于某些企業來說,上市意味著獲得資金的來源。王健林在2014年上半年工作報告中也說到:“對于萬達這樣擁有5000億資產的企業來說,融到的現金根本起不了主要作用。”早在2013年,王健林就曾提到:“萬達上市不為錢,目的是建立企業制度。”
萬達商業地產A股在排了近5年的長隊之后,最終還是告一段落。這不禁讓人產生遐想,是無奈之舉?還是另尋其他資本市場途徑?萬達至今也沒給出令人滿意的答復。但有業內人士稱:“萬達因為未報送最新的財務資料而被終止審核,很難讓人理解,而合理的解釋是其主動放棄了IPO上市申請。”
就道本文化記者觀察而言,萬達做了這么多年的努力,突然就放棄了A股上市的申請。那么,萬達從股改、輔導、報材料等前期上千萬元的申請費用就等于白搭,恐怕這是最讓人難以理解的地方。
這讓道本文化記者回想起2014年3月王健林出鏡格力空調廣告的事件,此次高調合作也是引來各界的猜疑。當時王健林就回應稱:“那我每年可以節約電費10億。”看來,一向在資本市場中長袖善舞的萬達,又意欲與格力合作布局制造業?
相比之下,王健林都能通過空調這些小細節來節約資金成本,那么對于上市躋身資本市場的萬達,這平白無故的大筆費用支出顯然不是王健林的風格。
機構榜單里的秘密:從數據看商家的利益鏈條
每當月度、季度、年度到來之際,各種企業數據、調查、分析、總結紛紛被披露。通過這些數據,大家都能驚訝的了解到,各種意想不到,萬般出乎意料的結果展現在公眾的視野里,但現實是,真的如機構提供的數據里所看到的一樣?
近日,中國指數研究院與克而瑞信息研究中心相繼發布2014年上半年房企商品房銷售金額排行榜。令外界關注的是,兩份榜單出現較大的數據出入,同一企業在兩份榜單上的差額最高可達60多億。甚至還有企業在一份榜單上排名25,而另一份榜單卻無蹤影。
道本文化記者根據兩家機構分別發布的榜單對比后發現,銷售金額前9的房企排名一致,盡管兩份榜單上具體的銷售金額仍存在差異,但并不影響企業的最終排名。克而瑞研究中心發布的榜單上,排在第9位的是富力,但中國指數研究院榜單位列第9位的則是綠城,銷售金額為262億。而在克而瑞發布的榜單上,綠城銷售金額僅為198.3億元,排在第十四位。這意味著,綠城今年上半年的銷售金額在兩份榜單上的統計出入高達60多億。
曾有專家對此直言不諱的說:“這些數據就不應該由商業機構來發布,一個是數據遺漏,另外就是利益關系在里面,數據難以客觀公正。”道本文化記者認為,很多企業表面瘋狂的業績吸引了人們太多的注意力,有些事實都是被忽略于浮華之外,幾乎難以在某些數據中體現出來。
早在2009年,恒大跟易居中國之間的利益鏈條就曾被攤開來討論過,質疑數據之聲頻起。如今這兩份榜單的差異不免讓人舊事重提。雖然機構方聲稱會存在數據和統計標準的誤差,但是這數據背后隱現的利益推手也只有當事人雙方最清楚了。
誰都有秘密,而這個秘密很有可能就是你成功的關鍵。在商業地產競爭如此白熱化的階段,商家們龍爭虎斗,明修棧道,暗度陳倉,沒有一點小秘密,又怎能修成正果呢?
(責任編輯:青城)
(道本原創聲明:如需轉載,請注明文章來源“道本文化”。請尊重原創文章,道本所有原創文章具備法律責權權利,抄襲必究!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