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象一:
一邊是百貨關閉的消息每月都有,購物中心去百貨化的浪潮一浪高過一浪;另一邊是購物中心品牌集合店模式如雨后春筍般出現。
現象二:
百貨業相對發達的城市也是品牌集合店最早出現的地方,像四川、廣東、遼寧、浙江這些省,從省會到地市都有;五六年前,連一向百貨冷淡的云南曲靖、玉溪這種城市也出現了品牌集合店,其共性就是以客群為導向的產品模式。
現象三:
當下方所、走心、依戀SPAO等做的風生水起。
回顧:
1917年10月20日,中國第一家自建百貨大樓先施公司在上海南京路正式開業。當時由于到商場的人太多,整個南京路都堵塞了。先施公司不單純是一個購物的場所,開業當日,其附設的屋頂戲院、東亞旅館和豪華餐廳也開張,雜耍、寧波灘簧、紹興戲、京戲、變魔術的、吃點心的,一時間人山人海,甚至有人流連忘返,數日不歸。
現在的傳統百貨是什么?
購物的場所 ,以客戶收入和消費力為導向的產品模式。
是百貨經營退化了?還是這么多年習慣買方經營,不能轉換成賣方經營?
(注:本處所指產品是百貨所經營的品類、品牌和服務。)
2014-10-17 13:17被設為精華,積分加20,金幣加4如果我說百貨和購物中心本質沒有多大的區別,只是大小面積不同,會不會有人拍磚厲害?但是,你看看上文說的先施百貨,再對比一下王府井百貨,是不是因為早期計劃經濟導致的百貨經營單一的結果......僧多粥少、占據最黃金的商業位置、聯營分成(包租公)......讓百貨商場退化成只是賣貨了?如果百貨說小而局限,方所才多大面積,里面包含了服飾、書籍、文創、手作、咖啡館、集會等,雖然他不是一家百貨店。
所以,百貨的出路首先是意識出路。
1)百貨的產品不僅是看得見的品牌和商品,還有服務、環境、客戶解決方案。百貨同樣是定位為先,根據城市及區域概況、地段、商業競爭、客群特征和消費環境進行定位。通俗地講,定位就是要為誰提供什么樣的解決方案,你是誰。定位清晰了,根據定位來進行業態規劃,這個搭積木差不多,比如不同的業態根據消費者年齡和風格進行組合、人氣占比大小業態的組合、不同業態配比不同公共空間的組合......,以功能和商品級次進行規劃,注意業態銜接的科學性和功能的互補性,保證同區域客群的一致性。做完這些,一個百貨商場的解決方案就開始落地了。
注:本處所寫的客戶是指消費者,我認為供應商/乙方不是客戶,是合作伙伴。
2)甲方不是包租公,是服務者。包租公的典型思維就是我給你地方,你在我制訂的規則范圍內來做,做得好就做,做不好就換人。之前的百貨運營,除了做好運營保障外,管理者大多盯著業績、新款和活動三塊,而乙方除了那幾個大牌,基本處于弱者地位。所以,甲乙雙方一向矛盾重重,不是你強我弱就是此消彼長,兩者都不容易。服務者,就是百貨零售化思維。甲方好比一個大的零售運營商,服務從品牌招商進場開始,裝修指導、開業支持、人員培訓、目標協同、營銷平臺化......,雙方同生共長,當然必要的激勵和淘汰是必須的。
AZ的影子- 該帖于 2014-10-18 10:31:00 被修改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