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傷須補虛,還擊須強身”。針對當下國內百貨的疲軟癥狀,如何“對癥下藥”,讓百貨盡快走出困境,重振雄風,不妨走三步試試。
第一步:走出業態僵化的局面
中國百貨業的僵局最典型的是:“千店一面”。百貨的定義是:“百店百樣”,它沒有固定模塊模式,不像超市可以復制。但我國的百貨就像一個模子造出來的,同一個模樣。偌大的中國就一個百貨樣版不禁令人失望,“沒有特色,沒有個性,沒有變化”,是目前國內百貨業態的通病。
“百貨無定式,供需是真理”。因此建議百貨業態要走出目前的僵局,根據各自當地的實際情況做出以下調整嘗試:
1.主副業態的比例:根據顧客需求進行調整;
2.樓層業種的占比:根據顧客方便進行調整;
3.品牌商家的選擇:根據招商資源進行調整;
4.經營合作方式:根據利益最大化進行調整;
以此做到:地域唯一性,品牌獨有性,經營獨特性。
第二步:走上經營自主道路
經營自主的關鍵是定價自主。若要解決縮小與電商價格差的距離,首先要解決商場自主定價的權利,現在百貨大多實行的是與商家聯營的合作方式,貨品、價格、款式、數量等管理上商場均處于被動狀態。要使百貨真正走上經營自主的路子,必須打破品牌代理制,實行自營、直銷或者自行代理的經營方式,培養自己的賣手,從廠家商品源頭直接代理或者自行來采購商品,以減少中間環節,擊破價格禁錮,實現廠家、商場對商品價格的聯動機制。這步路需要百貨與廠家協商解決。據悉廠家也在積極考慮如何解決與商場合作的新辦法。
第三步:走進顧客需要圈子
隨著城市化進程所配套的商業設施以及電商的迅速發展,百貨業態已經不再唯我獨大,原定的商圈概念已經不復存在。百貨應該重新考慮如何走進顧客的需求圈子,而不是停留在原來意義上的商圈概念。要建立全渠道信息網絡和營銷思維,包括顧客的基本情況、需求、家庭、忠誠度、支持率、參與率、關懷程度等。商場要倡導“只做一個顧客”的全新理念,每個顧客都是唯一,貼心服務,專人服務。在這里還需要澄清幾個概念;
1、“微笑”不是服務的全部,要敢于對顧客說:“這個不適合你”。
2、“一對一”服務不是光是停留在售前商品推銷,要了解顧客用了以后的真正感受。
3、線上線下互動不是要建立網上購物,是為了更好的讓顧客到商場享受體驗消費全過程。
4、售后服務不光是退貨或返修,重要的是顧客下次什么時候再光臨。
5、打折活動不是營銷企劃的主打做法,應該聚精會神地研究顧客需求。
總之百貨不是百貨,不能因為改革把百貨的業態性質搞成面目全非。百貨應該是商業零售業態中的最高境界:它的專業化、至尊化、獨有化,以及高度體驗性是其他商業業態無可替代的,顧客也能在百貨商場消費中享受到至尊、快樂、滿足的需求。無論線上如何狂熱都無法替代線下的實體消費體驗,這是注定的。如果百貨業調整到位,做出特色,相信一定能做出困境。
——杭州清致商業空間供稿
galizt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