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到網上流傳在一個段子“ 今天11月8日,是“記者節”;明天是11月9日,即“119”;后天是11月10日,簡稱“110”;大后天是11月11日,簡稱“雙11”(購物節),連起來是:防火、防盜、防記者、防敗家娘兒們!”;調侃歸調侃,不過電子商務近些年來的確發展迅猛,以馬云為首的阿里帝國在電商中有著牢固的地位,也是電子商務興起的代表;不禁也思考了下零售業的未來
馬云發起的雙十一購物狂歡節2012年191億,2013年三萬實體店362億,
雙11真的如此可怕嗎?雙十一是否是銷售奇跡?
雙11也是經過很久,并且是量變導致質變;這一天的銷售額有這么多,但我們有沒有想象是否平常電子商務的銷售額本就不低?
淘寶網介紹:淘寶網(taobao.com)是中國深受歡迎的網購零售平臺,目前擁有近5億的注冊用戶數,每天有超過6000萬的固定訪客,同時每天的在 線商品數已經超過了8億件,平均每分鐘售出4.8萬件商品。截止2011年(14年估計就是翻好多倍了)年底淘寶網單日交易額峰值達到43.8億元,創造270.8萬直接且充分就業機會...
天貓網介紹: 迄今為止,天貓已經擁有4億多買家,5萬多家商戶,7萬多個品牌;多種新型網絡營銷模式正在不斷被開創。加入天貓,將擁有更多接觸最前沿電子商務的機會,也將為全新的B2C事業創造更多的奇跡! (需收取傭金,保證金,技術服務費,年費……)賣家也是壓力山大,沒有實力是不敢去做的
大客戶支撐了主要銷售(像去年的小米一家就過了上億的銷售,今年是否會有如此企業的爆發?)
大部分客戶支撐了基礎銷售
362億到底是個什么數字?初聽確實很大,對于一個零售業企業來說可能是一年的銷售都難以企及,但這個難以企及是正常的,因為你沒有看到這是多少商戶籌集而成,人多力量大得到了體現;所以聯合才能造勢;362億換算成5000的蘋果手機是多少部(幾百萬部), 假設天貓是一家百貨店,大量的商戶就是大量的品牌;那這個量到底有多大?細分到區域細分到人,每個人其實并不是在這一天有過大的消費,只是在這一天消費的人增加了;
雙十一是沖動性消費(包括網上打廣告都是“365天都很拼的我,這一天還可以更拼”)
今年如何,還是需看大環境;2014年又是如何呢?我身邊的感覺就是去年大家都挺有錢的,今年好像消費都理智了不少,而且因為房產,不少人現在在做房奴,也不一定有很多錢消費
很多人只看到了銷售,沒有看到過程,我們應該理性的認識;馬云不賣產品,馬云做的是平臺和服務,所以銷售額如何馬云并不會虧本;近兩年如京東以促銷火拼帶來了銷售額,卻降低了利潤;這些成本最終壓到商家和廠家頭上,所以第一筆消費賺到的是小錢,優惠券造成更大的消費是大多零售商的目的;
或許很多人還是不了解一些基礎的東西,所以我覺得還是科普一下
淘寶和天貓的區別;
B2C(企業對個人服務)天貓,淘寶網搜索優先顯示天貓商品,天貓網搜索不會顯示淘寶店商品,目前是主流(蘇寧易購,京東,1號店線上超市,當當網,亞馬遜/前卓越網,聚美優品、維品會……)
O2O(線上到線下)蘇寧、國美、一些百貨的線上網站
C2C(個人對個人服務)淘寶,散賣,開店基本無門檻,新興起的微店……
B2B(企業對企業服務)阿里巴巴,拿貨必須有最低量;(有錢人的游戲/阿里1688、慧聰、中國供應商內銷、中國制造商內銷、商虎中國;
P2P(點對點服務)只是順帶提一下,現在不少的互聯網貸款網站把你的錢貸給別的要借錢的人,風險高,慎重選擇
淘寶假貨水貨橫行一直是馬云頭疼的難題;為此馬云 2012年將淘寶商城更名天貓;區分零散的客戶,淘寶給一代人創業提供了希望,現在卻讓一代人絕望,身邊就有不少放棄淘寶店的朋友;曾經是創業零門檻,如今卻是四處都是競爭對手,要想在淘寶這個圈子中生存做大很難,沒有皇冠搜索排名就靠后,沒有會員就沒有希望;逐漸被馬云拋棄淘汰沒有價值的商戶,洗牌,有網友坦言,不交保護費,小打小鬧根本做不起來!馬云用淘寶的貨款和保證金去做了天貓,卻不管淘寶的用戶;這是一個洗牌的時代,沒錢沒實力還是會被淘汰,所以還不如實體零售,雖然辛苦點,但經驗和成長都是自己的,一度的依賴別人,說不定哪天就被一腳踢開,因為你沒價值了!
電商目前還很難涉足鄉鎮農村市場,所以雙11的實體促銷在這些地方競爭較弱,但不是永遠;我認為這是一個機遇,這些企業做促銷是很有價值的;就像人要存錢心里才踏實,企業要做大做強才有抗沖擊力;不要等到大難臨頭被一波倒下;
培養用戶購物習慣;也可以說是培養用戶的購物行為,就像你每天都是去一個包子店買早餐,一天不去就不習慣一樣;新一代的年輕人對于電子商務比較熱衷,但老一代的有消費能力的人還是沒有放棄實體零售;
騰訊坐擁幾億用戶易訊卻沒有發展起來,提到買東西用戶購物首先想到的是誰?實體零售業也應該如此,我想買一雙李寧的鞋,我知道那里物美價廉我就會去那,我剪頭發形成了一個門店依賴我基本不會去其它門店……
500億的銷售額,你是希望平常每天保持穩定的銷售還是希望一日的爆發,其他時間業績平平;每個人看法是不一樣的,不過認清自己的位置,血拼的代價無非是拉客戶,促銷沖高銷售額,成本也高,后期才是重頭戲;挖掘客戶剩余價值
先提價后降價的促銷不如不搞,消費者的信心也很重要
行業一體化是趨勢
早些年不同行業大家做促銷還在各搞個的,如今已經有了送別的優惠券的趨勢,聯商網的中國購物節也是這樣一種聯合理念;
人無全能,相互利用資源達到雙贏,人需要思考,思考需要去關注,我只是一個賣《店長》雜志的,沒有專業的論點;今天就到這;大家有機會來幫我訂閱雜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