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報道中是這樣說的:“根據招股書,大連合興投資有限公司直接持有萬達集團 99.76% 的全部已發行股本,而王健林持有大連合興 98% 的股權,剩余的 2% 由王思聰持有。此外,王健林直接持有萬達集團 0.24% 的股權。這意味著,王健林以及王思聰擁有萬達集團 100% 股權。
萬達上市后市值將超千億美金,為什么這樣一家巨無霸型的公司還可以由個人全資擁有?
我的看法是:
公司的行業性質決定了其間接融資(銀行貸款為主)和自身積累的能力強,不需要通過稀釋股權來獲得融資。
現在的新興產業,比如互聯網,TMT,相比于商業地產這樣的行業有兩大特征:
1. 輕資產;2. 周期長
前期可能不賺錢,需要不斷融資來維持公司的運營。這兩個特征都決定了 TMT 行業的很多創業型企業不太容易獲得間接融資,典型就是銀行貸款,銀行不同于 VC(風險投資),是風險規避型的,中國的銀行尤甚,一般只借款給能有土地房產抵押的傳統型企業,一個沒有收入,沒有土地房產做抵押物,資產就是服務器和人力資源的公司(比如若干年前的阿里巴巴),是不可能獲得間接融資的。
這就決定了這類企業在初創期乃至成長期都必須依賴于 VC(風險投資)和 PE(私募股權)的直接股權融資,所以創始團隊的持股比例會不斷稀釋,馬云在阿里巴巴集團的持股僅 8% 左右,一般的互聯網企業創始人的持股比例都不會超過 30%(但基本會通過各種方式保留公司的控制權,例如投票權不同的股票,劉強東在京東的投票權依然超過 50%)。
而與地產有瓜葛的企業,在中國當前的融資環境下,反倒可以有比較高的杠桿,銀行最喜歡土地房產作抵押物,那么開發一個商業項目,拿到地之后,就可以馬上把土地使用權抵押出去,獲得貸款后進行后續的開發建設。房子建成后,房地抵押物價值上升,可以以此獲得更多的貸款。
商業地產不比互聯網企業,項目建成后是馬上可以產生正向現金流的。
另外,TMT(科技、媒體和通信)行業是高速發展的,即便企業可以盈利(比如樂視網),行業的發展也不容許企業通過自身積累的方式獲得進一步發展的資本,而萬達已經有比較長的歷史,目前其自身積累已經到一定程度,這也是這類企業可以不進行直接融資的原因之一。
總體而言,中國企業的股權遠沒有國外分散,大公司基本還是有實際控制人,很少有美國那種 widely held(廣泛持有)的由管理層控制的公司。像萬達,像順豐(在 2013 年融資之前,王衛個人持有順豐 100% 的股份,其若不是要開拓海外市場以及一些略帶政治因素的考慮,對融資也不是非常迫切,有大量土地、在建工程以及飛機……獲得貸款還是比較容易的)。
來源:知乎
galizt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