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論知識告訴我們的概念:商品結構是指符合本公司市場定位及商圈顧客需求的“商品組合”;商品結構是各采購部門的大分類描述、中分類描述、小分類描述、品項數、品牌數、規格包裝、價格帶等等。
但是在實際工作中,我們要做好對常規商品結構管理,以現有的數據做分析和調整中,需要把握以下四點:
1. 首先做品類的銷售占比分析
舉個例子,比如說同是洗衣類,有洗衣液/洗衣粉/洗衣皂三個小分類。首先要根據三個小類的銷售占比確定出SKU數占比和陳列面占比。現在很多店鋪的洗衣皂陳列面相當大,但是洗衣皂能出多少銷售呢?我們已經明確出洗衣液是一個增長性的品類,這樣,我們在賣場調整的時候,就要根據賣場布局,考慮如何去壓縮洗衣皂,擴大洗衣液。
2. 在確定了品類整體的調整策略之后,在品類內部,再進行分析
增加洗衣液的SKU和陳列面,怎么增加?首先,借助數據透視,對我們已有的銷售數據進行分析,找出方向。接著,一方面在已有的品牌和單品里,發現機會點,將陳列擴大;另一方面,要放眼競爭對手,放眼電商,發現我們沒做,但是潛力很大的單品,引進推廣。對于要淘汰SKU的洗衣皂,也可以用數據透視同樣做分析,保留銷售和毛利比較出色的單品。但要注意,因為在洗衣皂的小類內部,還會分“內衣皂”等不同功能,所以在功能結構方面,也要考慮。不能因為內衣皂銷售不如普通的透明皂,就直接給淘汰了。這種結構性的商品,因為有需求所以也要保留,但SKU不用太多。只要有價格和檔次高低搭配,顧客有的買,能用就行,不需要留太多的選擇。
3. 高端客群與品牌
大桶的進口啤酒5L裝,200多一桶,雖然購買的人不多,但如果有市場需求,我們就可以在部分門店嘗試去做。這可以有效吸引高端消費群體。橄欖油銷量較小,如果按滯銷淘汰就不合理,它們表現的是豐富的品種,如果淘汰掉,這個類別里最后可能只剩下花生油和調和油等少數幾個品種,看似留下的都是暢銷品,但整體小類的銷售反而下降。這也是高端系的結構性商品,它們產生的銷售可以看作是額外增加的,所以,別看銷量小,陳列上反而要給個好位置。
在個人洗化護理方面,由于我們目前店鋪的三線品牌導購多,導致三線品牌的銷售超過一線的寶潔、聯合利華等,但我們不能因為這樣的原因,就淘汰了一線品牌。一線品牌代表超市的一個檔次,如果顧客進店,發現潘婷都買不到了,沙宣也看不見,多芬都沒影,有的全是那些叫不上名字的大桶洗發水,稍微高端點的顧客就覺得咱們全是在賣些雜牌子甚至是山寨貨,那我們就是迎合了低端群體老大媽的需求,放棄了我們最需要的主要客群。得不償失。
4. 再談到價格帶
價格帶是小類商品的售價從最低到最高的排列。以坐標軸來分析,價格為橫軸,銷售額為縱軸。處于良好狀態下的價格帶圖,應該是雙峰狀態,中低價格處有一個銷售高峰,中高價格處有另一峰。這樣的狀態既能保證銷售,又能保證毛利。雙峰中的商品就是小類里的主力商品,它是小類銷售的亮點,它們的銷售能帶動整個小類的銷售。如果峰值過多或銷售過于平均,都不利于整體銷售。這是重復商品過多的原因,即使是對A類商品來說,商品也是過多了。峰過多,應將兩峰間的低谷商品進行淘汰,不是全部淘汰,因商品之間替代性強,初步淘汰后,銷售會向保留下的商品轉移,雙峰或三峰慢慢形成。銷售過于平均的圖形,是因為沒有突出重點商品的銷售,通過促銷和陳列先進行改進,然后進行調整。價格帶分析也有失效的時候,比如奶粉,因有促銷員的導購,顧客不是真正的自助購買。
價格帶對了解顧客的消費行為,消費能力,制定銷售方向都有極大的幫助。其實,每個超市的A類商品并不多,我們之前做過實踐,就是給每家店制定出200個敏感商品,食品類150個,非食品類50個。只要抓住這200個商品的庫存、價格和陳列相信業績定會提升。
5、商品的淘汰與引進,我們是用數據透視,從功能品牌等維度進行分析,找準方向。但是,真正涉及到具體單品的淘汰時,一定要單個去分析。不僅要考慮這個單品的銷售和毛利,也要考慮它的功能可替代性、規格可替代性等等。對于同質化嚴重,且在銷售和毛利方面表現都不夠優秀的,反而可以先淘汰掉。因為雖然現在這個單品還能賣,但是顧客并不敏感,很容易被其他銷售和毛利表現更好的單品替代,那它保留的價值就不大了。
以上僅為一家之言,不當之處,敬請諒解。
各位零售同仁,加油!
ben_cheng- 該帖于 2014-12-22 15:52:00 被修改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