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群火了,火了部分企業,更火了跟風者。因為跟風者眾多,急切且無助,帶火了微營銷培訓市場。
社群之火,企業往往只說出了真相的一半,但社會可能認為這就是真相的全部。跟風者可能只看到了冰山之上,卻不知大頭在冰山之下。
社群效應外溢
沒有社群效應外溢,社群本身的商業價值不大。要讓社群發揮商業價值,只有社群效應外溢。
社群效應外溢,說白了就是在社群放把火,吸引外面的人圍觀。最后放火的人火了,社群也火了。從此,社群的任何信息,動輒觀瞻。要是一段時間沒有信息,還會有人來打探信息。
社群一定是小眾,再大的社群也是小眾。但社群內部的事,搞得天下人都知道,就超出社群的范疇了。這就是社群效應外溢。
社群經濟的成功的案例,比如小米、羅輯思維等,都是社群傳播的外溢效應,并不是社群經濟本身。但是,成功的標簽都貼在了社群上。
沒有社群效應外溢,他們的商業模式不可能成功。
社群效應外溢,就是社群內的活動效果,其傳播效應超出了社群本身,引起了其他社群的跟風,或者引起了大眾媒體的注意。更有可能的是,“社群”本身就成了意見領袖。
以前的網絡“水軍”,實際上就是人為制造“外溢”效應:通過尋找大眾關注的話題,然后組織人員大量“灌水”,制造火熱假象,最終引發更多網上社區甚至大眾媒體的關注。
以小米為例。在本刊2014年10月刊的《從小眾到風暴》一文中,作者王晨把小米的參與感總結得很透徹。文章說:
“小米主要是負責產品和話題炒作,小眾來建立口碑,媒體炒作跟進形成大范圍影響力,制造緊俏搶手的聲勢,經銷商則負責線下銷售工作�!�
“負責小米營銷的黎萬強最近出了新書《參與感》,又是一個十足的煙幕彈。光靠那一小撮人的參與感,小米是走不到今天的。對那些小眾的IT男而言,小米是參與感;對大眾而言,小米是價格戰,是優質低價,是占了老大的便宜�!�
“大部分買小米的人,根本不知道什么參與感、什么小米文化,他們甚至不知道雷軍是誰。他們或許就是從哪個朋友或熟人那里聽說這個品牌不錯,一看性能如此強勁,價格如此驚爆,在最主要的功能上又有足夠的賣點和差異化,入手小米也就是個順理成章的事。”
一個現實是,小米2010年先建MIUI,2012年再做手機。當然,像小米能夠把自己炒作成為一種現象,是很少見的現象。小米最大的收益,就是社群效應外溢,以至于小米的一切消息,都不再是在社群傳播,而是大眾傳播。
“羅輯思維”的羅振宇,也是先做社群,再做商業嘗試�!傲_輯思維”的社群聚集了足夠的粉絲,也產生了社群外溢效應,成為一種現象級的現象。只不過,目前“羅輯思維”曾經做過商業化的嘗試,比如賣過幾個產品,但都是試驗性的,商業模式還不能清晰。
錘子手機的羅永浩,也可謂是粉絲經濟的一個代表。
從在最初的爭議性話題中,建立自己的粉絲群體,到后來大家對老羅的“捧殺”和“罵殺”,都算是社群效應外溢的過程,最終,他把粉絲群體的注意力轉移到了“錘子手機”上。
“錘子手機”最初打情懷,利用的也是社群效應外溢,但消費者并不領情。后來的模式,老羅繼續利用社群制造外溢效應,但“錘子手機”卻打起價格戰。模式與小米如出一轍。
社群效應外溢,一種是以社群為平臺,制造噱頭,然后利用社群的外溢效應,開展了商業用途。另一種是社群本身自然產生了外溢效應,發揮出了商業用途。
已然成名的社群,商業化成功的關鍵在效應外溢,那么,社會對外溢的接納容量就很關鍵。
正如“上頭條”的名額只有一個,那么,今天在“頭條”被擠掉了,明天也就輪不上了,因為“頭條”有時效。在社群放第一把火,非常有效。
現在社群“放火”的人多了,圍觀者見怪不怪,邊際效用遞減。
外溢效應的引爆點
社群效應外溢,幾乎是那些“演員式”創業者的天性,那些經常登上媒體頭條的老板們,哪些不是具有表演天賦?
做的事、說的話,都是適合“上頭條”標準的,甚至是量身定做的
就像馬云,脫口而出就是格言,專業的教授們和專業主持人也沒這個功底。
當這些具有表演才能的意見領袖們,占據了“上頭條”的制高點后,就給跟風者制造了進入壁壘。社群效應外溢就進入專業范圍了,需要專業的運作,而不是天賦。
因為,第一,錯過了社群效應的最佳時間窗口之后,你怎么辦?那些“豬”已經借著風口飛上天了,你可能還沒有找到風口在哪里;第二,作為現象級的現象,永遠只有少數幾個,舞臺被別人占據了,你可能只有當觀眾,或者找個機會擠上舞臺。
專業與天賦的差別是什么?天賦是與生俱來的,后面的人學不會;專業有套路,是可以學會的。
開創者往往靠天賦,因為開創時還沒有套路;跟隨者往往靠專業,專業能提高成功率。
社群本身的圈子是有限的,如果社群本身沒有外溢效應,商業價值就不大。要制造外溢效應,就要找到一個引爆點。
10年前,美國作家馬爾科姆·格拉德威爾(Malcolm Gladwell)的《引爆點》一書強調,許多難以理解的流行潮背后,都是有原因的,如果能夠掌握這些因素,就可能推動起一個流行潮。
《引爆點》也提出了引爆流行的三個法則:
1. 個別人物法則。
下列三種人導致了流行的發生:
一是“聯系員”,就是那種“認識了很多人的人”,這類人把朋友當作郵票一樣地搜集,隨時與人保持聯系。這個角色可以把信息快速的散布出去,目前多數社群內的“活躍分子”大都扮演了這個角色,至少可以哄抬氛圍;
二是“內行”,就是那種“什么都懂的人”,他對某一種知識可以說是“達人”,不厭其煩地把相關的知識與朋友分享,但是卻沒有很好的說服力;
三是“推銷員”,就是那種“什么人都能夠說服的人”,這個角色能夠把內行發現的東西與人們以簡易的語言溝通。
2. 附著力法則。
有些話讓我們“左耳進右耳出”,但是另一些卻讓我們聽過了再也忘不掉。附著力法則所說的就是當被傳播的信息是容易被注意、記憶的,則容易形成流行。
比如,雷軍的互聯網思維,比如馬云的格言。 當然,如今的不少社群內,多數“推銷員”也都在換著花樣,讓自己的言辭格調打上烙印。
3. 環境威力法則。
流行的趨勢需要一個發展的溫床,流行的事件、要素,要符合社會的集體需要,否則,“上頭條”也引爆不了流行風暴。這恰恰可能是風格各異、思路多樣、目的復雜的各類社群當前面臨的最大的挑戰。
滿足上述條件,一件物品或一個觀念擁有適當的條件,就可以形成一個風潮。而掌握到了這個趨勢,就可以讓一個趨勢引爆起來。
商業上的引爆,多數情況下都是有組織地按照既定流程發生的,當然,還得有那么點小運氣。
社群適合干什么
除了刻意為商業目的建立的社群外,正常的社群是為了溝通的需要建立起來的,它最原始的職能就是溝通與傳播。
把社群本身變成一個純粹的商業組織,有極大的困難。雖然目前下任何結論都還太早,但把社群最原始的職能發掘出來,并且用于商業目的是可行的。
我們還要明白,馬云過后,很難有第二個馬云;小米之后,很難有第二個小米。社群效應外溢,小米之后,邊際效應遞減。社群效應引爆,時間窗口不再。
但是,社群肯定還有其可利用的商業價值。對于社群的商業職能,我認為微信公眾號“深度粉銷”的觀點最有代表性。
該公眾號的創始人、聯思達整合營銷機構CEO丁丁說:“社群是粉絲營銷的一種嘗試,摸索剛剛開始,不必急著潑冷水。社群的營銷價值也一定存在,它可以是傳播發聲群、產品試用群、口碑原聲群、粉絲聚集群、活動落地群、關系聯盟群�?傊�,它可能是小眾化營銷的一個新的啟動方式,更可能是大品牌的一個親民路演臺�!�
丁丁近幾年一直在幫助企業做粉絲營銷,經常運用社群的力量。她對社群功能的概括,其實是負責任的。丁丁對社群的運用,不是純粹以賣產品為目的的商業,但又有那么一點商業色彩,應該說不是全部商業,而是只承擔了商業的部分職能。對于這些職能,只要操作中相對淡化商業色彩,不會引起社群成員的反感,如產品測試。
丁丁服務指導的“三個爸爸”兒童空氣凈化器項目的成功眾籌,就是一個很好的社群營銷案例。“三個爸爸”是個小眾項目,很適合社群傳播。丁丁利用社群之間的連接,成功地把“三個爸爸”項目在社群進行了較大范圍的傳播,眾籌千萬。雖然由于這個項目很成功,并引發了社群效應外溢,但總的來說還是“小眾層面”,是借用社群進行的“小眾傳播”。
私下交流中丁丁強調,她堅持的營銷邏輯是“粉絲營銷+社會化傳播”:借助“粉絲營銷”,在于深挖核心人群、核心市場的深度需求,形成小圈層文化,這是引爆和規�;幕A;借助“社會化傳播”,擴大受眾,進一步圈層。如此往復,走向大眾。她說:“現在已經不是通殺的年代,未來的大眾也是有限大眾——培育和聚集喜歡你的人群�!�
這也印證了社群外溢的思考模型。
直銷換個說法
社群營銷,現在能拿到臺面上的所謂成功案例,都是有前提的,很難大面積推廣。
有一個說法:一個讓人尖叫的產品,通過社群營銷,就能獲得成功。
近幾年比較火的美容產品,就是引導人們跨進的所謂成功案例。這些項目一般有這樣幾個特點:第一,一個附加值很高的產品,當然品質還不錯,但讓人尖叫則很難;第二,通過社群招募代理或下線,再利用代理或下線的社群進行推廣。當然,在這個過程中一定有一些造勢,比如明星代言、顧客證言等,增加可信度。
讓我說,這就是直銷換個說法。
把人際關系直接轉化為商業活動的,以往不是沒有,比如保險,或者大多數的直銷活動。這類銷售,人際關系的利用時間一般不超過3年,而且存在著對人際關系的嚴重透支。
直接利用社群開展商業活動的社群經濟、社群營銷,我稱之為社群的變現能力,難道真能把社群作為一種資源變現嗎?或者說圍繞社群能夠形成新的商業模式嗎?
保守一點講,很難。
但是,目前真有不少案例,利用社會化營銷、社群營銷,生意做得風生水起。我曾經探營過部分案例,充其量只是“真話說一半”的傳播。
比如,一家酒企業,利用社會化營銷做得很好。探營后發現,人家的傳統營銷做得特別好,但這一半真相就是不說,因為說了沒意思,沒傳播價值。社群營銷也做得很好,但貼金的時候,全部貼到了社群營銷上。
商業傳播,大抵如此。任何時候都有一個筐,什么東西都可以往里面裝�,F在輪到社群營銷這個筐了。
現在社群“放火”的人多了,圍觀者見怪不怪,邊際效用遞減。(來源:第一營銷網 原作者: 劉春雄)
0374CHG- 該帖于 2014-12-22 16:22:00 被修改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