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零售企業業績的下滑,讓體驗型業態變得更為重要。業內人士認為,購物中心真正的體驗文化還是在社交上。消費溝通將越來越成為購物中心差異化重要的利器,這表明購物中心要進入到品類業態組合的精細化零售管理的新時代。
有關未來10到20年的中國零售業格局以及面貌或許已經能在當前行業的新思維中給出一個答案。
體驗性業態
國內購物中心開始走‘非大盒子化’的情景式商業路子,早幾年,購物中心常被業內人士戲稱為“盒子”。在盒子里畫格子,再往里面放品牌。購物中心操作形同流水線,就連洗手間、前臺的位置也是如出一轍。
千篇一律的商場,消費者早已經疲勞了。體驗業態已經成為重新聚客的利器。消費者更愿意為情感、為環境、為文化、為娛樂的體驗來買單,這將是未來零售業的趨勢。
而對于目前國內多數購物中心而言,最普遍的體驗化的轉型都選擇了加大餐飲的比重。
走進北京、上海等新開業的購物中心,乃至跨國零售巨頭沃爾瑪宣稱要進軍的未來型購物中心,餐飲的比重基本都鎖定在了30%以上。
餐飲業態占比提升,主要原因自然是拉動人流。但國內商業的“體驗式消費”還停留在初級階段,體驗方法論應是從主體的構建和六感體系的分析,到靜態的符號設計和動態的活動組合來做全綜合的體驗規劃。體驗式消費初期是吃喝玩樂,后續階段還是要走主題。
國內購物中心掀起的體驗熱潮過于空洞,一些文化、藝術和商業仍是兩張皮,只有觀賞效應沒有商業效應。其認為,除了餐飲娛樂外,展示、教育也應是體驗的一部分,尤其應體現交互性、展示性。
而諸如西田購物中心本身的建筑形態就是一種體驗,北京芳草地購物中心亦通過個性的建筑設計,讓每一個節點都體現主題,結合室內設計、業態組合一起達到綜合體驗的效果。
社交化消費
今年以來,國內百貨和零售業公司業績的下滑,讓體驗型業態變得更為重要。但購物中心真正的體驗文化還是在社交上。未來,購物中心的主力店不再是家樂福、沃爾瑪、大潤發,或者銀泰百貨、王府井百貨等任何的業態門店,而是Social(社交)。
但購物中心如何應用“社交圈”這個概念或者說新技術?
一個顧客進到商場來,去了哪里,在一個位置停留多長時間,最后什么樣的動向,又出去,對于顧客的走動活動的實時監測和測驗分析,就可以做直觀的顧客分布分析以及包括統計新老顧客占比、顧客到訪頻率、顧客動向分析商場分熱區。
未來中國的購物中心發展亦將與亞洲趨勢同步:一是功能由單一到混合,一體化;二是成為生活方式,是工作、家庭之外的第三空間;三是更多體驗性、主題性、更多客戶關懷。
消費溝通將越來越成為購物中心差異化重要的利器,這表明購物中心要進入到品類業態組合的精細化零售管理的新時代。同時,零售業必須回歸到關注消費者消費習慣變化,回歸到做消費者研究和消費者的行為觀察上。
只有細分化的業態組群,才有進一步的數據需求。比如食品雜貨是一個品類,家居是一個品類,都各自代表一個行業,但兩者卻并不是同一個商務模式,而所謂業態是指某一個核心市場同一商業模式的組合,只針對同一個目標消費群體,采取同一種盈利模式。
互聯網思維
線下零售實體不得不承認,電商在不斷改變著傳統商業版圖,零售業的生存空間被嚴重擠壓,在電商、互聯網的沖擊下,傳統商圈也不再是惟一的客流聚合方式,在被嚴重分流。
實際上,真正觸發零售商家們去自我革新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用戶的消費行為發生了變化。消費者消費行為不僅僅使用戶的成交手段發生變化,用戶做成交決策的路徑以及售后的行為都已經發生了變化。比如消費者購物習慣開始追求體驗式消費,追求社交化消費。比如無線互聯網的出現,使消費者的忠誠度大幅下降。”
這使得業內達成共識,未來購物中心取勝的三個核心競爭力分別是:以消費者為核心,體驗規劃,以社交為核心的O2O策略。
那O2O是傳統百貨等零售業應對互聯網的實質性出路嗎?
當前,王府井百貨、大商股份、天虹商場、友阿股份等百貨業上市公司等都開始O2O逆襲,在銷售低迷下,O2O已成為上市零售企業股票價格“聞之起舞”的最熱題材。
一一細看可發現,傳統零售業的O2O實踐目前仍缺乏成功的案例,而誤區反而是家家戶戶都選擇了開一個微信官方自媒體賬號的可有可無的“雞肋”做法。
盡管梅西百貨大概有15%的銷售來自互聯網,但在國內,從O2O概念到落地發揮其效,O2O實質更像是一場“萬里長征”。
傳統百貨企業都在加大SHOPPINGMALL(購物中心)的比重,或加大自營的部分,加大實體門店和電商的融合,加速發力WIFI項目和會員互聯網整合營銷的比重,追求體驗式消費,社交化消費。
-------------------------------------------------------------------------------------------
BreezeGroup微風社
關注最新商業資訊
了解商業設計動態
讓我們共同創建新的商業模式
- 該帖于 2015-1-8 11:37:00 被修改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