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鞭、吃肉、穿新衣,殺豬、蒸糕、貼對聯,這是對曾經的過年最好的詮釋,孩子們歡快的心情是無法用語言來形容的,大人們每一個人臉上都洋溢著燦爛的笑容,這笑容寄托著對過去一年的總結和對來年的希望。春節是我們中華民族最大傳統節日,最富象征意義的節日,但是在市場競爭的大潮沖擊下,所有從事零售這項工作的人都有一種同樣的感覺:年味越來越淡、感覺越來越不如從前,再也找不到兒時的印記,留下的只有無窮的回味........
走過自己零售生涯的第十三個年頭,回頭看看,自己竟然在年除夕之夜值了十年的夜班,在震驚之余也不得不認真考慮,作為零售型企業在目前狀況下究竟應不應該打烊?很多人認為當下經濟環境不好,企業業績、效益不好,而傳統的春節則是一年當中最大、最集客、最有消費潛力的時間段,堅決不能錯過,這一點我不否認,但我個人更認為在這樣的節日,應當給員工休息時間,讓傳統文化回到身邊,讓員工回家過個穩年,讓一年的疲憊有個歸屬,讓一年的心情有個港灣。如果簡單地理解給員工放兩天假,就能體現春節的內涵和意義,就能體現企業的人文和關懷,則未免過于草率和簡單。而如何在經營效益和傳統文化之間找到切合點,才是我們零售人最應該關注的、探討的。
一個企業的發展、成長、成熟、成功,首先得益于“人”,企業之所以能夠快速的發展,更多得靠的是“內功”,而不是“投機”,切莫把春節拿到企業生死存亡的高度看待。外部的環境是企業成長時間長短的重要因素,而人的因素則是最核心的點。春節就像是企業在發展過程中走過的一個個特定的“站點”,更像是傳統文化為商業企業組織的一場規模浩大地、立體的、全方位的、全品類的全民促銷盛宴,它比任何企業、任何活動、任何宣傳都全面、到位,并且在全國老百姓心中傳承了五千年,傳統春節文化賦予我們太多的東西,雖然它可以提升銷售、積聚人氣、打造品牌、創造影響,為企業創造業績和利潤,但是它的傳承是以儒家的家文化為核心體現,更加重視人的感受。作為我們零售企業我們同樣重視員工的、顧客的感受,在這一點上,零售企業和傳統文化是相通的,只有認識到這些,才能談論要不要在春節打烊,至于學誰的行為和做法,我覺得沒有參考的價值和意義,因為地域、企業、環境、文化各不相同,正確的看待“我是誰,我從哪里來,要到哪里去”更加重要,認清自己才能有傳統文化的體現和傳承。
綜上所述,我們何必非在企業春節打烊與否之間做出選擇,何必要陷入這樣的思維漩渦,接受、理解傳統文化并不一定非得放假,更多的應該學習為什么春節、中秋等傳統節日能帶給我們如此大的利好?而我們耗資巨大的營銷反而疲軟無力,如果我們能夠在一定區域聯合零售企業在某一個時間段進行一次立體的、全方位的文化營銷,而不是跟風應對的促銷,豈不比糾結放不放假來的更加有力度!包容、理解勝過一切!中國的中庸之道用在此處,恰好!
中雨- 該帖于 2015-1-21 9:36:00 被修改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