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地此番趁熱打鐵開設分店,可以說是搶占了先機,也是立足房地產主業、延伸拓展相關產業的積極嘗試。
萬科轉型“城市配套服務商”;恒大賣上了礦泉水、奶粉、大米;如今,綠地做起了全球商品直采直銷買賣。2月8日,綠地集團宣布進軍“全球商品直銷”市場,美國、英國、韓國、澳洲四大海外直采中心揭牌。與此同時,其位于上海徐匯濱江正大樂城門店也開放營業。根據綠地集團的計劃,其全球商品直銷中心將在2015年進入南京、蘇州、杭州、寧波、北京和武漢等地,5年內實現全國開業50家以上門店。
綠地提出“大消費”概念,被業界不少人士質疑其“雷聲大雨點小”,原因大致有:受制于零售管理經驗、人才及同業競爭等問題,從全產業鏈上謀求新的盈利點,仍存在較大挑戰;零售行業的凈利潤率近年來出現持續下滑;相比龐大的房地產業務,綠地的“大消費”業務注定不會占到太大的比例;開設全球直銷中心,光是海外產品從訂貨到到貨就需要一段時間,中間可能會有斷貨,能否實現長期穩定供應是個不小的難題。
盡管困難重重,但筆者對于綠地此番舉動卻表示看好,想要在“大消費”領域有所作為,“進口商品直銷”無疑是個很好的切入點,由于可復制性強,“進口商品直銷”這樣的概念適合全國推廣。
筆者觀察到,近期關注度直線飆升的“進口商品直銷中心”不管開到哪,都是人流爆棚,“哄搶”局面一度上演。開門后排隊客流幾乎不斷,甚至不得不“限流”的狀況也是常有的事。試問哪家店鋪的火熱程度能高于此?
自貿區催生的新型“進口商品直銷”,目前已開始在全國復制推廣,如今除了上海,其他城市也有計劃布局。綠地此番趁熱打鐵開設分店,可以說是搶占了先機,也是立足房地產主業、延伸拓展相關產業的積極嘗試。綠地作為一家在國內和海外均有全面布局的房地產開發商,自有物業也可幫助其省去租金成本,增加新的利潤點。
(信息時報 陳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