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現在的百貨店與供應商的合作方式基本上都是聯營的,在日常經營中我們靠銷售扣點來盈利,認真分析整個經營過程,我們百貨店在其中主要發揮的功能是什么?首先我們提供了一個交易平臺(包括物業安保,水電燈光等),其次我們負責品牌招商調整,再次我們負責收銀結算,最后還有一些現場管理。如果單單算上這些我們只能被叫做“房東”或者“二房東”,但其實我們不承認自己是房東,因為我們還參與了經營管理,我們一方面要負責日常促銷管理,另一方面就是要參與商品管理。在實際工作中,我們的一線經理主管主要精力就是和品牌商溝通促銷活動力度,活動期間扣點以及貨品支持等問題。本文在這里與大家主要談談貨品的問題,我們百貨管理人員面對眾多的品牌商,我們對貨品的關注最主要的是貨品數量,貨品價格帶和貨品款式,每當品牌銷售不好時,我們就會從這幾方面與供應商溝通,讓他們必須增加貨品數量,調整合適價格的商品,調整適合本地客群的商品款式。那么到這里問題也就來了:我們每個品牌多少庫存標準才能達標呢?我們客群消費價格帶是什么區間呢?我們客群最喜歡什么樣的款式呢?我們的百貨店管理人員能不能給出這些問題精準的答案呢?我們日常工作中給品牌商的建議有沒有精準的數據基礎呢?
相信沒有多少人能準確回答如上幾個問題的,也可能這些問題一直都沒有一個精準的答案吧。這些年,市場環境越來越惡劣,再加上電子商務的強勢崛起,實體百貨的日子也感受到了絲絲涼意。為了能在這么一個市場環境下繼續成長壯大,我們很多企業都想到了要加強精細化管理,做好人性化服務,來提升我們的綜合競爭力。口號一直喊得很響亮,但在具體的行動上就微不足道了。比如我們在商品管理上面,我們不再認真仔細數據化的分析商品銷售的款式、流行色、價格帶,不再認真進行商品質量把關,不在對單品銷售進行管理,而是注重品牌整體銷售,那些具體的商品銷售工作大都是由品牌商來完成的,而品牌商的管理水平又參差不齊。這樣一來加上我們不承擔商品滯銷的風險,導致我們逐漸喪失很多年前的自營管理能力,這樣是很危險的,按照市場規律,我們將來如果要生存,還有可能走向買手制經營(也就是自營的另一種說法吧),到那時我們該何去何從呢?
現在的時代是大數據的時代,如果我們沒有這些所謂的基礎數據,我們如何在大數據時代立足呢?所以個人認為現在百貨店重新做好基礎商品管理,重新做好基礎銷售數據維護,不僅對我們當前的經營決策能起到很好的作用,同時對將來的發展也許能帶來意想不到的效果。那么我們該從哪些方面做商品基礎管理呢?下面是筆者的一點關于商品管理的設想,與各位網友分享如下,歡迎補充指正:
1、首先是品牌本身的庫存結構和商品銷售數據,雖然我們現在一直在做這項工作,但是都是停留在各個樓層內部間,沒有上升到公司統一管理層面上。個人認為,對每個品牌每天的庫存總量、應季占比、新款占比、日銷售、應季銷售、新款銷售、活動力度、暢銷款式、品牌等級以及品牌當日主要管理指標(如當日當班人員數量、違紀情況、投訴情況)進行數據匹配,形成一個日臺帳,這樣一個龐大數據庫形成后,我們縱橫分析,一定有很大的發現;
2、我們要對不同的品牌在其入場前制定最低庫存標準,每個節氣應季占比,柜臺新款占比要求,日常工作中,我們往往做的是對整個品類進行了數量化的要求,這樣有能力的品牌總是輕松達標,能力不及的品牌總是拉后腿,造成整個商品管理過程總是出現尷尬的局面。
3、將商品質量作為小品牌商品管理的重要指標,在日常管理中,我們往往會有一些小的代理商,其中難免有些套牌,以次充好的現象,對于此類代理商的管理,我們百貨店要苦練看家本領,對于商品質量要明察秋毫,盡量避免質量問題投訴,這樣的投訴雖然可以用錢解決問題,但是他的惡劣影響再多的錢也無法彌補。
4、復制管理柜臺商品電子賬單,嚴格出入庫管理。現在很多專柜對貨品管理基本都有了電子賬本,責任主管只需復制管理表格即可,日常對于專柜的出入庫要嚴格管理,對于專柜跑單現象也能有較好的控制。
當然,我這里對商品管理不是系統的管理設想,僅僅是本人對于商品管理的一些隨筆而已,期待您的補充指導!
- 該帖于 2015-2-28 11:59:00 被修改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