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年會已落下帷幕,但年會精神還回蕩于我心,尤其董事長所講的商業歸本要以效益為先、執行之根要狠抓“四個務實”,這需要人人處處挖潛創效,時時刻刻腳踏實地。同時領導班子特別關注研發業務主題,提出“如何提高客單價的課題?”,從細微之處,從最底層去關注商業發展,使我們在2015年的工作中更有底氣更有干勁。
本文以小編所處的高度略談一下“如何提高客單價?”的幾點觀點:
首先必須要明確了解客單價的組成。客單價=客品數x品單價,客品數就是實際銷售商品的數量,品單價就是銷售商品的平均價格,通俗點講就是賣貨要多,多賣貴的。
再來研究如何提高客品數和品單價?我是做企劃的,是借助活動用形式促進效益的,如第二件半價、1+1〉2、1+1+1=?(組合銷售、組合省更多)、滿額買贈、滿額/加錢換購、滿額抽獎、滿額幸運大轉盤、會員多倍積分、滿就減等等等等頭腦風暴的思路各式各樣,也是五花八門,本案小編而是從其它方面進行的闡述。
開頭從促銷品上分析。廠商周活動憑借品牌的影響力和消費者的忠誠度,廠商提供質優價廉的商品資源,配備活動、贈品的方案,增設特招導購服務的項目等,門店配合擴大品項數集中陳列,增加商品的豐富度,促使消費者購買更多的商品,這點我司是貫徹和操作非常好的,然新品引進這塊“肥肉”又注重了多少呢?新品要以區域內新引進為標準即可,它標志著時尚、流行、先進;它暗示著在價格合理范圍內優先定價的權利;它影響了會員的忠誠度,因為會員會最先買到最“新”的商品,擺在朋友面前是有范的表現;它也為企業賺足了人氣。新品的重要性可想而知了,做好新品的推廣是很關鍵的,因為品牌商對新品都有推廣、宣傳、促銷活動的投入,我們給予相應的政策,這塊資源我想也是我們的了,同時提升新品時勿忘淘汰滯銷老品,品太多太亂后容易使人購買時難下抉擇。
回歸提升客單價話題,以上描述體現促銷選品的重要性,同時深挖附加值更是提升利潤和品單價的增長點。2014年小編曾發刊過一篇《便民才是王道》的文章,就是描述如何提升商品的附加項目。首先深入了解商圈消費群的購物習慣,定期分析購物行為的變化,從商品準備、服務內涵予以滿足,不斷調整商品結構,增加暢銷商品來提升顧客滿意度和利潤點。舉例:商圈內以居民為主是否有加強民生果蔬、魚肉、米面油鹽醬醋以及生活用品的關注?商圈內以工、商工作人員為主,是否考慮把面粉改制成面食,蒸、炸、煮、烤、燉、涼菜等菜品的配備?營養品、外賣套餐是否有考慮?饅頭好賣是否可以改制成花卷、菜包、豆沙包、炸饅頭片等等,這些商品可都是有附加值的,品單價是不是就提上去了?
以上闡述都是針對商品上,然管理和服務上沒有嗎?購完物隨手充個話費、買菜時記起水電燃氣費沒交、孩子外地上學買車票順便買件衣服買個拉箱買點路上吃的、網上代購、商品訂購等等,這些都是服務附件值的帶動消費品。
管理上呢?本處小編看到在電商縱橫四海的今天,網購世界出現一件很有趣的事。人們在搜羅“奇珍異寶”時很容易把“感興趣的商品”一股腦的點進“購物車”然后什么也沒有買。Business intelligence對此進行過深入研究并表示“絕大多數被棄置的商品都有可能被有效轉化為購買”,接著網絡銷售商進行數據分析,分類郵件活動提醒、微信推送,甚至店鋪APP短信推送有效的激發了顧客的購買欲。實體零售店也曾做過詳細的調研,40%的顧客在商場購物時是不會推購物車或者拿手提籃的,大部分顧客都是在購物的過程中發現東西越買越多,當身邊沒有及時發現購物車(籃),他們就會選擇放棄部分想買的商品,這時候我們的客品數就降低了。如果能在賣場適當的位置陳列購物籃和購物車而不僅僅將購物車與購物籃擺放在顧客入口處,那樣客單價也許會顯著提高。
提高銷售,提高客單價,不是一個人一個部門所能驅使的,我們能做的就是吃透研究透本職責并協助同仁共同去完成這個心愿,為企業的成長增添一份力。
- 該帖于 2015-3-12 10:23:00 被修改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