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有131年歷史的英國百貨公司馬莎( Marks & Spencer Group)自從2008年進入中國市場以來,就一直不太能抓住中國中產階級群體的心。它在過去7年時間內,只在上海一地開出了 15 家門店,而到今年8月,這一數字還將縮水1/3。
《華爾街日報》稱,公司亞洲區總監Bruce Findlay近期已經離職,而此次關停5家上海門店,將導致中國區60位員工被裁。這一工作將在8月結束,之后馬莎百貨將重新考慮其中國區策略,以上海及其周邊城市為核心,重新部署門店位置。其中,上海將保留6家門店,4家規模相對較小的門店將移至如常州、寧波等地。下半年,公司還將在北京和廣州建立新的旗艦店。
除英國之外,馬莎百貨在中東及亞洲地區都有一些分店,僅香港就有18家門店。直到2014年,馬莎百貨依然對外宣稱,中國是其國際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希望全力推動其中國區業績增長”。當年11月,公司CEO Marc Bolland 表示,中國市場的銷售額一直在增長,但拒絕透露這些門店是否已經實現盈利。
在中國市場,馬莎通常被看成是一個“賣衣服的”,這跟其在英國包含服裝、家居、電子產品和食品銷售的綜合百貨品牌定位大相徑庭。而將英國消費者對服裝質量和品牌的偏好直接搬過來,更使得這一品牌在快時尚已經廝殺得難解難分的中國市場顯得毫無吸引力。
在搭建起更懂中國消費者的本地團隊之后,馬莎也曾經有過一些改變,比如推出風格更年輕化的服裝,或是在店鋪設計上多下功夫。2012年,公司還在天貓平臺上開出了一個專售兒童服飾的旗艦店。但由于產品性價比始終偏低,很難看出這樣的改變對其銷量帶來了什么明顯的推動。
總之,中國消費者們留給馬莎百貨的時間似乎不太多了。
(好奇心日報 許冰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