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5年開始提出整體轉型任務,日本百貨業一直在嘗試探索經營轉型,包括自營、整合兼并、跨業經營、海外拓展等等。以2013年大阪阿倍野近鐵百貨全面改造開業為標志,到2014年已經形成東京新宿、大阪梅田兩個代表性商業區,其中,大阪梅田商業區總經營面積達到50多萬平方米,雖然絕對銷售額沒有新宿高,但是經營成長力顯著,推動整個百貨業業績穩定在6.2—6.3萬億日元,并有回升勢頭,功能價值已經超過新宿商業區。從五大集團代表型店鋪及其他企業探索效果看,百貨業主體已經基本完成蛻變轉型。
一、大阪百貨印象
(一)總體規模:2013年,大阪市區人口887萬人,30平方公里范圍1000萬人,外國游客總數1100萬人,在大阪登陸逗留大約600萬人。去百貨店已經成為固定旅游項目,其中去百貨地下食品館的比例占接近60%。
2012—2013年度,大阪百貨銷售合計6100億日元。新大阪車站城附近的梅田地區已經成為日本最大的百貨業態集聚地。
到2014年,日本最大面積的綜合百貨店是位于大阪阿倍野的近鐵本店,總體營業面積達到10萬平方米。
2012年梅田地區四個百貨店基本情況
(二)阪急梅田本店改造
改造前B1—F9,建筑面積11.6萬m2,營業面積約61000m2,改造后從B2—F13,建筑面積14萬m2,營業面積約8萬m2。改造投入600億日元,預計到2015年回收。2012年10月29日,二期全面開業。開業當日,客流量20萬人,銷售18億日元。年度客流量設計目標為5000萬人。2012年11月21日,一期改造后開業,即一、二期全面開業。到2013年底,改造后每個月同比都增長40%~60%。在經營能力上號稱日本百貨雙雄:東新宿伊勢丹?西梅田阪急。
伊勢丹本店和阪急本店簡單比較
生活劇場(暮らしの劇場)定位:一是實現劇場型百貨店。20%賣場面積沒用在商品銷售(約1.6萬平米,相當于放棄250—300億日元的銷售額),將商品零售店轉成生活情報交換站,讓顧客吃驚、發現、學習、感動、憧憬。二是向顧客提供新的生活方式情報。店長內山啟治說,這個店的運營目標不是滿足顧客需求,而是刺激顧客欲望。回歸讓顧客感動、感激的百貨店20世紀鼎盛時期的目標。
最大亮點是9—12層挑空慶典廣場(祝祭広場),面積為2000平米,16米高,錯層部分分為北街區、中央街區、南街區三個區域,舉辦各種設計師作品和主題展示。2013年8月24日、25日,舉辦著名飯店婚宴食品品嘗會(試食會),2014年10月中旬,舉辦英國周文化展覽,如此大規模文化主題展,讓顧客陶醉。
經營布局上,1—6層為女士用品,重點增加16至20歲左右青春時尚用品,在3、5層,有一些小面積店鋪。4層定位是25歲前后白領,設計師個性化品牌從10個增加到20個。增加”媒體咖啡”推廣項目,內容是品牌主題展示,各樓層共有24個展示點,年度舉辦上千場活動。改變過去賣場定位比較老化的印象。7、8層為男性用品。2—5層匯集知名國際品牌合計150個,合計面積超過1萬平米,是世界最大。
11層是兒童服裝、雜品以及職業體驗區。大部分活動吸引對象為3—12歲。設有4間哺乳室,7個整理臺,5個兒童小飯桌。配置有嬰幼兒養育講座閃亮媽媽沙龍(輝きママサロン),還有1—6歲孩子寄存所,最多2小時,1小時2000日元,會員是1小時600日元。
建立獨立的食品銷售渠道。2003年9月成立阪急泉南公司,租賃大阪南部農田,培植有機蔬菜,2004年4月向本店以及各分店銷售。地下一、二層食品館和生鮮超市,既有當地風味兒,也引進很多外國風味食品,其中,巴黎知名巧克力品牌(La Maison du Chocolat)只在紐約、倫敦、香港、東京開設分店。點心賣場100米通道兩邊布置50個品牌專柜,規模巨大。地下二層的鮮魚賣場是日本最大的百貨地下生鮮賣場。
B1—F11都有咖啡、紅茶等休閑飲食,合計14個店,800個席位,13層為餐飲街,直通外邊大型露天平臺。全場有300個休息座位。23處廁所,每個都配備嬰兒打理臺,女性廁位增加1.4倍,共計174個,女士化妝間和廁所位置分開。有16個公共試衣間可以跨品牌使用。全店有1100個廣播點。為員工提供專用通道,休息區,占用面積規模比例在日本百貨店數第一。
轉型蛻變亮點:
① 箱型倉儲式傳統百貨賣場向全面開放賣場轉變;
② 男女服裝為主的賣場規劃向雜品為主的多元化賣場轉變;
③ 均衡局限的一般賣場向驚訝極致的生活劇場轉變;
④ 富貴成熟年齡層向青春年齡為主體的全面客層轉變。
(三)JR三越伊勢丹的應變
2011年5月新大阪車站城店開業。股本結構:三越伊勢丹控股占40%,JR西日本公司占60%。經營面積為5萬平米,第一年(2012年)計劃540億元,實際完成310億元,第二年(到2013年3月),計劃銷售550億元,實際銷售303億元,經常利潤比計劃少22%。在與阪急競爭中,完全失去新宿店的經營傲氣。2014年1月21日,JR三越伊勢丹宣布,減少60%聯營面積,引進租賃專門店。作為全國商業事件,日本NHK(國家電視臺)報道、《日本經濟新聞》專題報道。
媒體指出,這個店照搬新宿伊勢丹店風格,自主編輯賣場占30%,大阪消費者不認同;20—30歲年輕人去毗鄰的路庫阿(LUKUA)專門店區域,30—40歲以上主流客群去阪急、阪神。地理位置偏車站西北,主動線回游性差,客流少。
在記者見面會上,副社長矢吹靜認為,應該走百貨加專門店的形式。這是百貨店改造的方向。他說的專門店,是我們說的多品牌集合店。他們也不得不和路庫阿(LUKUA)合作。
引進專門店以后,減少和服、藝術品等雜品(含化妝品)品類,店鋪名稱也要改變,目前只有少數餐飲、食品館開業,其它全部封閉。2015年開業。
(四)大丸店去百貨化改革
2011年4月19日大丸梅田店重張,面積擴大1.6倍,達到6.4萬平米。
大丸集團前董事長奧田務在2005年說,他是在澳大利亞的大丸店擔任店長時,1995年被緊急召回擔任董事,1997年升任大丸社長。1998年開始變革。
集中在三個重點:止血(解決虧損)、整合再造(業務重組)、削減人員(精簡組織)。當時企業有大小48個附屬公司,20個關聯公司。將附屬公司減掉一半,關閉海外全部11個分店、國內3家分店,各下屬企業獨立核算或賣掉。當時60%員工在管理崗位,缺乏活力,削減850人,辦理提前退休。剩下的員工壓縮編制、降低工資。大約有65%的員工降低工資,部分有能力的員工流失。經過一年半的努力,改變了低收益、高成本、反應慢的問題。
在經營上采取三項措施:賣場經營分類、接待方式分類、服務行為價值分類。 服務行為價值分為高價值、低價值、無價值三類,依次劃分級別,作為現場服務評價打分依據。
這樣的改革,公司內部很多人都預料到了,但是由于原來組織內部的負責人深陷復雜的利益關系,無法作為,于是奧田務成為變革的旗手。
2004年,札幌分店作為改革試點,營業面積4.5萬平方米,正式工240人,人工費用率3.9%(一般為7%),通常開業3到4年的扭虧為盈的目標在第一年就實現了。2004到2006年度三年計劃執行結果,銷售業績同比下降0.3%,營業利潤同比增長9.7%。
引進租賃商戶,采取多種合作方式。目標是“你有的我全有(70%),你沒有的我還有(30%)。”
2011年4月20日,投資兼并時尚購物中心帕克(PARCO),形成兩條經營發展線。2012年,帕克公司和中國大陸的凱德·商用合作。
2012年5月簽署托管合作協議,托管上海新世界股份有限公司的上海新世界大丸百貨,建筑面積為11萬平米。派出10人團隊。
2012年8月與品牌商PLAZA合作,成立新的公司(株式會社JFR·PLAZA),共同開展亞洲PLAZA事業。2013年3月29日,臺北1號店開業。
轉型蛻變亮點:
① 打破傳統百貨業態的界限,提出:“百貨店不是只有一個定義。”
② 敢于組織變革,打破公司的利益圈子。
③ 定位全面轉向青年化、時尚化。
④ 強化資本運營,兼并SC、與快時尚品牌合作,拓展海外業務。
小結:
大阪百貨業的變化,特別是阪急的變化,代表了百貨店20年來經營教訓的反省整飭,阿倍野的近鐵百貨店大幅度引進功能性經營項目,比如卡通拍攝基地、大型兒童娛樂設施等,大丸梅田本店,大量引進租賃業態,跨業態經營,向海外拓展,整體上顯示出轉型創新的戰略膽識和氣魄。
二、新宿伊勢丹改造點評
新宿車站客流量320萬人,池袋是270萬人,澀谷是210萬人,伊勢丹很好滴利用了新宿車站客流的優勢,這是客觀優越條件。不過在新宿商業區,還有丸井、LUMINE與伊勢丹爭奪時尚年輕客層。所以,伊勢丹并不是自得其樂。
2012年春天開始新一輪大規模改裝,2013年3月6日重裝亮相。營業面積6.4萬平方米,改造投資90億日元。2013年4月到2014年1月,銷售增長112.4%,同比保持兩位數增長。主要有以下特點:
把賣場變成藝術館:追求藝術館效果,把各種藝術元素體現在商品展示中。發布最新商品信息的藝術畫,命名叫“額緣”,1—2周變化一次。將VMD的思想提升到藝術化高度,有中國游客以為是繪畫藝術展。
設小公園區域:作為動線回游起點、連接點,在2、3、4層主要區域扶梯附近、或電梯連接區域,設計成展示區。按10天(旬)為周期展示傳遞商品消息。
再造背景音樂:背景音樂(BGM)重新設計,請著名作曲家坂本龍一擔任。
地下:“美麗藥店”:地下二層設:美容護理、保健食品(紅酒、青菜、咖啡)、養生用品、專業婦科醫療檢查、相關醫療書籍等。
一層:追求購買頻度最高:手包區分成三個小區,一個是體現商品本身價值的永恒、二是體現時尚流行的摩登、三是生活化實用,大約60個品牌。女性配飾強化“體驗”特色,設置首飾部,集中75個國際頂級品牌。比改造前的化妝品與鞋、配飾雜品為主的組合方式,體現出壓倒性優勢。
二層:提出新口號“東京旬”:將最新的10天(旬)設計作品展示到賣場,主要亮點在女裝、女鞋,女裝有50多個品牌組成。特別突出的是40歲左右的中年,即實用、又時尚特點。都市衣櫥區域有90個品牌。國際衣櫥區域有30個品牌。設置咖啡、發泡紅酒吧體驗區。伊勢丹少女區域,為青春少女打造。增加“小尺寸草莓”修改店。下一步還要擴大20多歲年輕化區域。
女鞋更換區域,改造以后,品牌增加到150個,鞏固日本第一大賣場形象。顧客試穿用的椅子座位從90多個增加到200個,散倉就在賣場對面,取貨距離縮短,實現了“不讓顧客等待”的目標。
鞋區新的分類:分為9個區:永恒的、甜美的、視覺的、優質的、新潮的、實惠的、限量的、愉悅的、健康的。其中,過時降價款,放在愉悅的陳列區。專業款放在健康陳列區,配置30多個專業售貨員,針對顧客特殊腳的穿著需求,強化接客服務質量。增加預約服務。
引進高檔鮮花店、生榨果汁吧、特種書店,構成新店鋪概念。
三層:女性內衣、家居服:女內衣有120個品牌,最大特色:引進世界先進的人體分析設備,有8個人組成的姿態分析小組,為顧客提供貼心的服飾搭配設計咨詢,強化專業形象。
實施服裝混合分類:打破了品牌概念,引進功能化分類規則,將多種品牌匯合陳列,打破品牌界限,尺寸范圍擴大。包括國際設計、國際獨享、旬間推薦、新品展示等。
設立婚、冠、慶、喪專用服飾用品專柜,滿足特色化需求。
四層:進口品牌和貴金屬:4層設計目標定位是50—60歲女性,原以為這部分需求減少了,店鋪面積縮小了35%,實際上銷售額年度同比增長超過100%,要適當擴大。
五層:家居中心:居住用品是今后生活方式升級的中心。但是,目前銷售業績比例較低,不到10%,還需要改造提高,目標是客流量增加30%,銷售比重達到10%以上。
女裝賣場面積減少8%,店面SKU數量減少10%,這對于特別重視銷售面積的傳統思想者來說是不可想象的。伊勢丹要騰出賣場面積給散倉,加快顧客服務速度,即使架存單品減少,只要顧客看上樣品,就可以立即在附近散倉調貨,提高周轉效率。從實際效果看,銷售在增長。2014年3月14日公布,連續12個月保持同比增長。2014年8月份,伊勢丹新宿店銷售額168億,同比提高2.4%。
轉型蛻變亮點:
① 打造頂級國際一流的時尚藝術館,是亞洲百貨中最杰出的一個。
② 《買手手冊》,使他們與其他零售企業形成顯著的競爭差異優勢。
③ 2013開始,開設300—600平米多品牌專門店(MI PLAZA),在羽田機場開設兩家,在其它地方預定到2016年開設150家。
④ 2014年1月31日,成立三越伊勢丹大廈物業管理公司。設備管理、保潔、運維、保安,原來三越的兩個企業,停車場管理2014年4月統一整合。工程商裝企劃設計、施工,2015年4月統一整合。開設小型多品牌專門店,是伊勢丹面對市場萎縮的應對創舉。
⑤ 回歸原點:大西洋社長說,他改革的關鍵詞是“回歸原點”(原點回帰),意思是向顧客需求的起點回歸,在顧客最需要的時點,將商品折價賣給他們。
三、轉型蛻變總體見證
(一)網絡化創新不足
雖然各百貨店都開展網上營銷,但是影響力、網絡數據滲透到管理行為還不足。百貨店中網絡營銷做得最好的新宿伊勢丹,其社長大西洋認為,伊勢丹網絡銷售方面做得并不好,在線庫存SKU只有5萬多個,今后爭取盡快做到20—30萬個,從現在銷售100億日元增加到300億日元。究竟如何利用IT技術,現在還在探索。
(二)差異化清晰定位
百貨店綜合化以后,總體趨向20歲上下的年輕女性,兼顧中年商務白領,關注老年富裕客層。比如伊勢丹新宿店繼續強化滿足年輕客群需求,阪急、近鐵作為大阪的老店,均大幅度增加20歲客層產品。銀座三越重點應對30歲上下的中青年商務客群,日本橋三越重點關注老年忠誠客群,新宿京王百貨則整體定位為老年生活化百貨店。
(三)普遍化跨業經營
各百貨店跨業經營。不再固守過去經營服裝為主業的觀念,大幅度壓縮服裝衣料、特別是男裝的經營面積,銀座三越業績結構:男裝占20%,女裝占40%,超市及食品館占30%,生活家居雜品占10%。普遍引進國際旅游等其它業種產品,比如銀座三越特設中國獨生子女專賣區,大丸及JR三越伊勢丹與時尚購物中心整合、三越伊勢丹開設MI PLAZA小型專門店,伊勢丹新宿的女性婦科檢查、高島屋的綜合家居館、山田電機的超市和美食街、阪急的生活劇場、近鐵的兒童動畫拍攝項目等等。
(四)個性化創新吸客
除了普遍重視地下食品館吸客要素以外,引入大量雜品、個性化設計師產品,同時,在店鋪營業區開辟大量驚奇展品、主題演示、展示區、特賣場,有效增加客群滯留時間。比如阪急的慶典廣場舉辦的婚宴試吃體驗、英國周大型主題活動,京王百貨店、近鐵百貨店的大型特賣場、地方應季商品大匯展等。
(五)人性化開放體驗
除了京王百貨還有陳舊的經營痕跡,其它百貨店均采用開放體驗式賣場布局結構。阪急拿出20%、銀座三越拿出30%營業面積用于其它功能類。季節主題展示區(含櫥窗)、入口接待、層間走動咨詢、賣場休息區、休閑餐飲、道具景觀、DP點變化,比以往更加專業化、人性化。伊勢丹新宿店追求世界一流的時尚藝術館、阪急梅田店追求極致化的震撼效果,稱得上亞洲百貨業的風向標。
目前中國百貨店的箱型倉儲式賣場布局,在日本百貨店已經找不到類比對象,換句話說,日本基本完成去傳統百貨化任務。
附:日本百貨業人力資源印象
(一)日本勞動力結構變化:根據總務省報告,2014年一季度總量正式員工3223萬人,同比減少58萬人。非正式員工1970萬人,同比增加100萬人。其中包括:短工、臨時工1351萬人,合同工293萬人,委托工123萬人。短工、臨時工同比增加65萬人,合同工同比增加31萬人。與兩年前同比,正式工減少111萬、非正式增加165萬。
體現在百貨店,員工平均年齡42.1歲,就業年齡13.2年,每月超額勞動5小時。從表象看,服務員老齡化突出,50—60歲甚至更大的收銀員、咨詢員、理貨員隨處可見,臨時工比例很大。
(二)日本百貨店員工收入
根據日本政府發布數據,2013年百貨店員工月工資平均23萬日元,年度人均獎勵47萬日元,人均年收入323萬日元。最高的是伊勢丹,員工平均年齡45.5歲,人均年收入792萬日元,高島屋員工平均年齡43.6歲,人均收入624萬日元。員工福利包括購物折扣、家屬購物折扣、市內外、國內外出差補貼等。
- 該帖于 2015-3-6 15:00:00 被修改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