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二天,聯商網徐立搭建的零售數據統計群不斷在統計、披露國內百貨閉店的數據。
筆者2011年曾驅動集團收購過一家百貨門店,目前企業也同樣面臨著閉店及產品轉型、商業模式重塑乃至業務組合進行多元化延伸的壓力。
在企業進行閉店決策的問題上,短期內對企業及領導均是不小的壓力(包括心理層面、市場層面、資本市場等),但就企業價值創造而言,盡早撇除虧損業務對企業來說其實是價值的創造而非價值的損傷,從股東或企業投入資本回報率最大化角度而言,其實該撇除的不僅僅只是虧損的業務,那些沒有發展前景或者競爭優勢難以持續的業務均應該極早撇除——IBM銷售給聯想的PC業務在國人看來是聯想給中國長臉,但從資本層面而言,IBM在做一件極具智慧的事情——在價格高位撇除低收益、優勢不可持續且成長空間不佳的業務,專注轉向那些可以給企業帶來持續、高成長及相對優勢的業務。這是為什么目前巴老爺子還繼續加持IBM的股票,不因其價格,而是“IBM在做的事情都是我喜歡看到的事”。
扯這些話題的目的在于,百貨、購物中心構建核心競爭力的終極目的就是“持續提升企業內在價值”,內在價值的衡量標準可以簡單說成是:“現在能賺錢,今后也能賺錢,將來還能賺更多的錢 ”。而要達到這些目的,沒二把刷子怎么行?上述的那些資源也好、能力也好,只要可能被抄襲、復制、替代的,都不能算核心競爭力。
什么才是不會被抄襲、復制乃至替代的呢?
思考四:渠道品牌、自有品牌、集合買手、供應鏈協同呢?
答案:EN,這是個好問題!!
巴菲特先生在對待持有可口可樂股票這個問題上,簡直可以用“至死不渝”來形容,他自己在80歲高齡還在開玩笑說:你們的董事長現在不會,“老”了以后不會,死了以后也不會賣掉可口可樂——就差“如果要給這段愛加個期限的話,我希望是10000年”了 。。。
巴先生什么這么鐘情可口可樂呢?因為可口可樂曾經說過,假如一夜之間全球的可口可樂工廠全燒毀了,給我們一個月時間,我們必將全新復活!
這就是品牌的力量!企業價值的背后,其實就是品牌、系統和運營團隊,企業運營系統和團隊之是后勤系統,而品牌由于深植客戶心智,無法復制,無法模仿,無法替代,因此其毋庸置疑的就是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來源之一。
今天我們看大悅城、萬象城都是購物中心不同細分市場領域的翹楚,這些品牌未進入一個城市之前,已經顧客、商戶、政府及公眾之間施加影響了,因此對任何一家企業來說,成功塑造一個定位清晰、形象明朗的品牌,就是構建一堵強勢的競爭壁壘!反觀目前國內百貨,動輒一個品牌在百貨、超市、購物中心等各業態之間自由跨界,任性翱翔。。。只能說這些壁壘構建的太有喜感了!君不見以恒隆廣場此等身段,其“高端購物中心”的品牌定位還一再搖擺(上海、沈陽、天津、濟南,總有一款讓您覺得心都碎了),更別說萬達、寶龍之流了(如有冒犯之嫌,請發私信)。
思考五:好吧,除了渠道品牌構建之外,自有品牌、集合買手、供應鏈協同呢?
回答:這是一條正確的路徑!!
品牌標識的唯一性決定了其不可復制性,繼續延伸我們可以發現,自有品牌、集合買手,顯然都屬于同一種屬性的競爭力之源,電商平臺可以把1000、10000個品牌同時展示給顧客,也可以根據檔次、價格等對電商平臺、目標市場進行細分,但是,正如同“金錢可以買來美女,但未必能買到愛情,金錢可以買到良藥,但未必能買來健康”的原理一樣,一個網站可以給顧客提供最好最全的商品,但無法提供給顧客審美水平、修養乃至生活方式。
這時候,如果一家擁有顧客教育、引導能力的企業(如專家、明星)的平臺,完全能給特定客群提供超值服務而獲得超額價值,這類垂直網站或百貨、購物中心門店必將出現(或者目前已經有了,只是在此我們不表),我們拭目以待。
按筆者推測,這類企業出現時,應該是那種擁有時尚買手、掌控有媒體話語權(可以是自媒體或者時尚雜志或社會名人啊?!)的專業人士,他們將通過自己獨特的品位、稀缺的資源以及強勢的整合能力來獨善其身,說了這么多,僅3.8萬平方米的K11似乎有那么點意思。
北京芳草地上周剛看過,看完覺得累得慌,大悅城也一樣,或許是因為北京天氣干燥的緣故。。。
這些以藝術之名引領行業潮流和趨勢的項目,考察學習的人趨之若騖,我手上已經有大量客戶企業,在模仿、抄襲乃至趕超,紛紛引進藝術的概念,有的操作的還讓我非常驚艷!但讓我覺得慌燥的正是這一點——以藝術來實現差異化、引流潮流,體現個性的“相對差異與優勢”,很快也將在全國范圍之內被普及與化解,大家都會,這玩意就不是牛B,只能算裝B了。
反觀K11,個人還表示有點高興,如果鄭先生夠厲害(或者已經比我想象的厲害了),他應該通過K11這個平臺,整合一些藝術關聯機構(拍賣行、收藏家、藝術家等),除了進行商業與藝術的跨界結合外,進行商業藝術鏈條的打通與協同,在這個平臺只上銷售高附加值的藝術品,我相信這些藝術品銷售的收益,會遠超場內服飾、餐飲品牌的租金或扣點收益。
要實現這一步,除了選擇“藝術品”這個細分市場外,企業必須在供應鏈上游進行藝術家資源的整合與獲取,同時進行下游收藏家、買家資源的收集與培養。
除了K11外,以萬達的萬金之驅,要進行供應鏈內其他核心資源的整合也不算難事,比如:結合萬達廣場以及院線體系,萬達完全可以控股或協同影視公司、明星經紀或文化傳播公司、媒體頻道,打通造星、明星經紀到粉絲經濟全鏈條。
春晚的掃碼購物以及前段時間披露某電視節目可以一邊表演,觀眾可實時通過掃碼選購演員正在使用的單品道具事件表明:不遠的將來,通過造星、明星經紀來掌控明星(不可復制資源之一)、吸引粉絲進行消費,這也將構成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之一,這里所謂的明星,未必都必須是偶像派的,那些時尚買手、專欄專家,以及像老牛我這樣的,將來都有機會成為某個領域的“明星”。
想到此。。。哪還有心情談啥供應鏈管理啊!瞬間不淡定了!趕緊先招募粉絲去!!
(未完待續)
本文聯商網原創,零售前沿資訊(LSQYZX)首載,轉載請注明出處,謝謝!
人在坦途- 該帖于 2015-3-28 14:30:00 被修改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