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居住的小區,因為有較多的上班族,再加上附近就是高教園區,自然而然在樓下形成了商業街。想來社區商業的無限潛力正是在于此,每天早晨和下班以后,這個小區樓下是一派繁華的商業景象(注:關于社區商業,筆者將另外撰文,本文重點探討那些生意特別好的店鋪與那些易主的店鋪之間的一些有趣現象)。簡單羅列下,這些商業涵蓋了社區超市(寧波三江超市)、餐館、水果店、理發店、禮品店、咖啡館、酒吧等等,表面來看,這個商業圈很繁華,人流量大,但是,實際也僅有一部分店鋪屹立不倒,生意特別好,而有些店鋪則是不斷更換店主,以及經營品類,卻沒有任何起色。
筆者每次進一家店消費以后,喜歡自然而然地下論斷,這家店會長久存在下去,這家店必然易主,很不幸的是這些被筆者判死刑的店最后基本都易主了(長的半年,短則幾個月),而那些筆者認為長久存在下去的店,往往生意越來越好,幾經易主的店鋪卻很難有成效和起色。
那些長久保持活力的店鋪,是整個社區商業的“核心動力”,他們分布在各個角落,即使是那么不起眼的小店鋪,卻依然在告訴你什么是好產品什么是好服務。
筆者先來說說這些好店鋪的特征:
1)產品好。以餐館為例,好餐館的菜咸淡適中,有自己的特色,有一兩個重點招牌,筆者身邊大部分同事能夠認可,一到聚餐就會想起這些餐館。而好的水果店水果種類多,新鮮,口感好。
2)服務好。服務好不是掛在口頭上的“你好”“歡迎光臨”之的類詞匯,而是基本上我去過三四次以上,店鋪老板或者老板娘就能記住我這個人,以及我特殊的點菜買東西的習慣。
3)口碑積累。經過一段時間的經營,這些店鋪已經在這個商業圈小有名氣,朋友間會互相推薦,店鋪的客流量因此增加。
那么那些沒有生存下來的店鋪的特征呢?對于這類店鋪,筆者光顧最多不會超過三次,不是刻意不去,而是自然而然被忽視,直到有一天看到那里重新裝修入駐新店,心里才會感慨一下。比如曾有一家零食店,是這個社區唯一一家零食店,處于三叉路口,位置佳,再加上零食店鋪行業正在走上坡路,可謂天時地利人和,但是當筆者第一次走進這家零食店鋪以后,就和周圍的朋友說,這家店鋪必然倒閉。第一次購物,就發現這家店鋪的零食品類可選擇很少,與社區超市比較,毫無競爭力。收銀員(老板?)在收銀處看電視,問某某東西有嗎?答曰不知!買完以后,發現有些產品快過期了,整個店鋪的環境看起來比較黯淡。
還有一家餐館,位于十字路口,位置很好,經營的菜色也是筆者喜歡的,但是第一次去,發現上來的米飯有點冷,湯也不夠熱,再去還是如此現象沒有改觀,于是也就沒有了再去這家店消費的欲望,沒過多久也就看到這家店鋪易主了。另外一家最近剛開業不久的餐館,也被筆者判了死刑的。因為第一次去,發現菜品的口感一般,比如說湯太淡有點冷,牛肉燉得咬不下,沒有小菜單(一般餐館都會做小餐單,增加外賣機會)等等。第一次去的時候老板娘還詢問了些問題,諸如口味如何等等?所以過了一段時間以后,又想起了這家,就再次去消費了,可問題依舊,燉的肉依然咬不下,菜和湯都太咸,小菜單依然沒有,特意問了老板娘,答曰因為太懶,還沒做出來。從此以后這家店鋪我應該再也不會光顧了。
類似以上這樣的店鋪,在這個社區商圈太多太多,來了又去,去了又來,不斷更迭,有些店鋪連一個月都沒開到就已易主。而上面列舉的僅是筆者真實消費而又感觸特別深刻的幾家店鋪,雖然每家店鋪的失敗都有各自的原因,但是也有共性:1)沒有好的產品做保障;2)有許多小細節的問題沒有及時改進 ;3)管理者經營不善; 4)沒有好的宣傳;5)沒有時間的積累,沒有好口碑(壞口碑也會傳播,一家新開的店鋪被周圍的朋友否定以后我連嘗試都不會去嘗試了)……
競爭如此激烈,你以為開一家店鋪,自然而然就會有人進來消費?當你開一家店時候,你一定要思考,你憑什么,在這個商圈占有一席之地?
作者/胡柯柯@零售家
告白/版權歸零售家所有,轉載注明出處
- 該帖于 2015-4-30 14:53:00 被修改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