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衛城”的出現,是河南誕生超級零售集團的開始
“如何一天逛完一座40萬平方米的超級商場?”5月8日,隨著丹尼斯大衛城試營業,一個新話題悄然出現。
單體40萬平方米是個什么概念?通俗解釋,就是相當于4個半金博大城(9.19萬平方米)。不過,這是指建筑面積,而單店商業實際運營面積才能進行更準確的比較——大衛城約17萬平方米,相當于3個大商金博大店(約6萬平方米)。也就是說,消費者如果來到大衛城,就相當于要逛3家百貨店,這無疑是對錢包和體力的雙重挑戰。
大衛城試營業,對消費者來說,是多了個消費去處;對市場來說,是注入了更多的商品品牌、消費內容和服務項目。
而對于中國零售業,大衛城的意義更為突出。因為目前國內能駕馭超15萬平方米商業綜合體的商企,一只手就能數完。
單店經營規模的變化,是觀察全球傳統零售業變革發展的標本。
就如河南,1989年的亞細亞,由1.2萬平方米起步,推倒了3尺柜臺,跑步邁向市場化,成了國內零售業首次升級的“熊貓化石”。
1997年的金博大和丹尼斯,經營規模升至6萬平方米。在國內零售業第二輪升級階段,二者承載了中原商業與全球現代零售業經營理念、競爭規則并軌之責。
如今,丹尼斯推出超15萬平方米的商業綜合體,恰逢國內零售業第三輪升級。在O2O、全體驗、立體服務等新概念下,它在嘗試業態混搭運營:“購物中心+百貨店+超市+休閑娛樂中心”,這對其品牌定位、管控體系、集客能力與服務機制等都是極強的考驗。
當然,本土出現了首個超級零售集團,無疑令河南人驕傲——除華潤系外,全國極少有零售商能做到“通吃三大業態(購物中心、百貨、超市),橫貫全商業體服務體系(商業地產+零售+物流)”。
渴求
不得不說,自2004年中國零售業全面對外開放后,由于國內商業寡頭與跨國零售巨頭的強勢滲透,河南本土零售業經歷了悲愴的10年。如今,3.0商業市場為“參賽選手”設立了較高的競爭門檻:大體格、集團化、多維度、O2O,被擠到墻角的河南本土商企太渴望一場翻身仗了。
兩輪國際金融危機,給河南零售業留下深刻的印痕
鄭州二七商圈在河南商業經濟中的重要性無可企及。這是亞細亞留給它的“遺產”,也是本省經濟發展格局、交通與區位特征、商業市場資源配給、消費習慣等因素客觀決定的。
近30年來,給二七商圈留下最深刻印痕的,應該是1997年和2008年兩次全球性的金融危機。
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河南人引以為傲的亞細亞轟然坍塌。它是計劃經濟時代,非民營商企“試水”國際零售業經營理念引入的原點。事實上,它的經營體制與現代零售業運營機制無法調和的矛盾,才是其批量死亡的根本。這為以民企經濟為主體參與全球化現代零售業競爭,留下了極好的引子。
1998至2008年,在中國零售業2.0發展周期,“二七商圈”變革的主題就是“易旗”。
天然商廈、紫荊山百貨、鄭百大樓,這些鄭州“一次商戰”中留下的“遺老”,全部改跑“龍套”。就連金博大、九頭崖、元旦百盛、中環百貨等新興的本土零售商,也在全國性連鎖霸主、外資零售巨頭的“鐵騎”下,遭遇并購或耗殺。
當然,外埠商企為本土商企帶來的不光是創傷,同時也帶來了現代零售服務業理念、零售技術、競爭手段的突破,比如奢侈品、打折促銷手段等。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導致中國零售業發展模式徹底變軌:網購消費如火如荼,線下實體店哀鴻一片。在租金、人力、財務等要素成本上漲,知名品牌商停滯拓展,消費趨向保守的“新環境”下,河南的傳統商企不得不思考新的生存方式。
思考
假如,二七商圈從群雄割據演變到“三城鼎立”(華潤萬象城、丹尼斯大衛城、大商金博大城)的格局,“剩者”該何去何從?
1個疑問
電商會摧毀二七商圈嗎?
規模擴容,大量填充休憩服務業內容,利用互聯網解決越發豐富、個性的消費新訴求,傳統商企背水一戰。
去年下半年,記者至少聽到過3家大型商企的“當家人”稱,“取消2015年開店計劃”。同期,京東、蘇寧等電商寡頭接連宣布了在河南的“開店計劃”,“城市批量鋪設提貨點、鄉鎮設立地面站(可代購)”。
至此,中國零售業競爭規則被顛覆:無論傳統商企開的店離你有多近,你也只需一個快遞。
找到與電商差異化競爭的路徑與對抗手段,是丹尼斯面對的直接挑戰。而改變純銷售模式為全體驗服務模式,則是唯一出路。
正因如此,萬象城也好,大衛城也罷,都選擇了規模擴容、大量填充休憩服務業內容,如餐廳、滑冰場、影院等。未來的大商金博大城,甚至考慮嵌入“空中花園”。因為實體店的體驗感,是電商無可企及的。
但這只是表象。因為無論商場大或小,是否觸網,傳統商企都必須重新審視自己的供應鏈、服務體系,是否契合消費市場的需求。比如,憑什么你家的中華牙膏,比電商快遞上門貴3毛錢?
與此同時,還要學會利用互聯網解決越發豐富、個性的消費新訴求。而目前,丹尼斯、大商已在嘗試智能化的購物中心,通過手機端將消費者是誰、買什么等問題搞清楚。
綜上所述,二七商圈此輪競爭格局之變的背后,實則是商企欲重樹核心競爭力的整體質變,“舍我其誰”是唯一的競爭法則。下一個10年,今日二七商圈或將物是人非,但不管“新人”、“舊人”,只會令消費者感覺“越來越爽”。
二七商圈能吸引“泛90后”嗎?
如果商場貨品與線上價差不大,依然是能夠吸引到“泛90后”的。
如今,二三十歲的“泛90后”們,無疑正在成為社會消費群體中的重要力量,他們的消費觀念將深刻影響整個商業環境。對他們來說,古老的二七商圈是否魅力依舊?
剛出大學校門的王小姐,家距二七商圈步行僅十多分鐘。但她坦言,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內,聚集了眾多快銷服裝品牌和時尚美食的花園路商圈對她更具吸引力。萬象城、大衛城的陸續開啟,才讓她和小伙伴們漸漸把這里變成新聚集地,不過她們對于在商場內消費的預期并不高。
“逛街一直是鄭州年輕人的主要消遣方式,但逛街的內容已不再以購物為主,更多的是餐飲和娛樂�!蓖跣〗愀嬖V記者,她和伙伴們對新商場的興趣點,幾乎集中在美食、電影院、滑冰場之類的娛樂休閑場所。對于網上購物比重超八成的她們來說,二七商圈林立的商場品牌更像是她們的試衣間。
“如今商場中熱門的女裝品牌幾乎都可以在網上找到代購,同樣的新款服裝價格可低至六七折,老款能便宜更多。”王小姐表示,自己已經很少在實體店購物了。
王小姐告訴記者,經濟實力限制了她們的消費能力,商場內價格高昂的商品根本不是她們能夠消費得起的。不過,如果商場內有價格劃算的打折商品或本來價格就不高的快銷服裝品牌,自己還是會選擇享受實體店購物的服務和快捷。
(來源:大河網 記者 楊霄 趙黎昀 白周峰 實習生呂秋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