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客氣講,中國本土零售企業,我們所掌握、接觸的,從年銷售幾百億到幾千萬,沒有真正懂數據分析的,也沒有真正每天做數據分析的。最近聽了一些論壇零售同行講話,滿口“大數據”、“OTO",好像不講這個東西就不時髦,我就有點不明白,前幾年講數據都聽不懂,現在不但講數據,而且是“大數據”。
我們納爾森公司從去年年底起,轉型互聯網咨詢,全體學習互聯網運用。最近又根據李克強總理的政府工作報告的精神,集體學習“互聯網+”國家戰略,手邊不少這樣的教材。我就順手也查查,什么到底叫“大數據”,和同仁們分享下,厘清一下。
美國有個叫GARTNER的研究機構,給大數據的定義是:“需要新處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強的決策力、洞察力和流程優化能力的海量、高增長率的和多樣的信息資產。”
這話聽著拗口,估計理解比較費勁,那么還有個“4V”,來表述大數據的特征:
“VOLUME,表示數據體量大,從TB級別,躍升到PB級別;VARIETY,數據類型繁多,包括提到的網絡日志、視頻、圖片、地理位置信息等等;VELOCITY,處理速度快,可以從各種類型數據中快速獲取高價值信息,這一點也和傳統的數據挖掘技術有本制度的不同;VALUE,價值密度高,只要合理利用數據并且驚醒正確、準確的分析,將會帶來很高價值的回報。”
看完這個定義,請大家想想你和大數據有多大關系?搞零售企業,不能只靠玩概念,玩概念也行,是不是先要搞清楚基本概念再玩?
真喜歡玩概念,那么我再介紹一個新概念給大家,叫“小數據”,如果說大數據是在講別人的生意,小數據就是講你自己。通過對你自己行為、習慣、生活方式的信息收集,來幫助你自己更加了解自己,改善自己。這個尚處于起步階段,比我們現在流行的智能手環,就是小數據收集工具之一。
前一段一個瑞典做零售數據采集的公司,它就是用在賣場和購物車上安置射頻系統,來分析賣場內客戶的流動線路。找我們納爾森合作,推廣它這個東西。我說你自己一定很難推廣,對方說:“是的”,因為他們接觸的零售企業連現有的額數據分析都做不好,跟本不會去做這種數據追蹤,花費這個代價。
前年有個單位組織一些連鎖超市老板去歐洲學習參觀,請我去講解,到了人家賣場,個個拿出手機一頓猛拍,看見什么都好奇,看人家的裝修!看人家的貨架!看人家的陳列!哇塞!人家的收銀設備!人家的手推車都新鮮!好啊!我看大家拍的熱鬧,四散亂跑,就抽空和陪同的老外店長要他的當天的數據報表,老外愣住了,說來了中國人好幾批了,還沒有人要看這個的,看我講英文,老外也很好,就拿來讓我看。才沒看幾分鐘,好嘛,幾個團友圍上來就是問這是什么,我說“人家的報表啊”,“張老師,這里面講的什么,給我們翻譯下啊!”,我說和我平時講的一樣啊!結果這家伙上來就搶報表,拿起手機就猛拍,嚇得老外店長直搖頭“NO!NO!”趕緊收起來,說看一下可以,拍照是不可以的,這個未經過授權。
其實我沒有說假話,真的和我平時給大家講的一樣,和我們咨詢師平時給企業提供的數據分析報告是“一樣兒一樣兒的。”只不過人家的是英文的而已。
我也玩個新概念——“中數據”,就是你企業現有信息系統所能夠采集的數據。我給出“中數據”的定義:
包括顧客方面:
客流、購買率、平均客單價格、高低峰來客數、高低峰平均客單價格、分部門平均客單價格、分商品平均客單價格、購物車分析、單個顧客習慣分析、分類顧客購物習慣分析等等。
商品方面:
價格帶分析、價格帶傾向、價格帶商品分析、庫存分析、周轉率轉率分析、分部門分子類庫存分析、缺斷貨分析、問題庫存分析等等。
管理方面:
坪效分析、人效分析、分門店分部類分組坪效和人效分析。設備效率分析、消耗分析、損耗分析、資金效率分析等等。
供貨商方面:
供貨商品牌評價、供貨商管理評價、供貨商價格評價、供貨商斷貨率評價、供貨商訂貨反應速度評價、供貨商商品周轉率、供貨商物流能力評價等等。
當今國內的零售企業,不論老板、店長,可以對照我上面列出的分析類型和名稱,看看自己能做到哪些,哪些沒有做到?哪些根本沒有聽過?
這些“中數據”最能反映了零售企業全面的管理經營水平,這些數據分析的能力,其實就是零售企業全面管理能力的體現,就能看出企業缺什么能力,需要提升什么管理。
如果零售企業自身的管理和傳統的數據挖掘都沒做好,存在于現有ERP系統中的數據抓取挖掘能力都不具備,卻妄談“大數據”、“OTO",豈不是讓人笑掉大牙。有一天非得讓李彥宏、馬云派個數據分析師過來一看,哇塞!原來這是“大數據”!這不是傻嘛!
數據分析對于零售企業,那個就是每天吃飯、睡覺一樣的事情,做就好了,干嘛要講出來。今天講出來,一是實在是看不慣那些“偽科學”“玩概念”;二是覺得零售企業應該靜下心來研究管理,研究已有的ERP信息系統,學習數據挖掘、數據分析,通過這些硬功夫、細功夫真的去提升企業管理和經營水平。
根據我們觀察,大部分企業對于現有ERP系統運用程度不到30%,僅限于銷售、毛利、庫存這樣的基本統計。同樣一家企業,還是那些人,還是那些店鋪,納爾森管理為什么可以提升40%銷售?因為我們掌握了很多數據分析工具,利用這些工具,我們可以最大限度的去了解消費者的行為和偏好,并且根據分析結果對商品、價格、布局、陳列、動線作出調整,也可以利用這些工具,能夠很快找出來企業管理和經營上的不足,找出問題所在,從而適應對癥下藥,提升管理經營的效率和水平。一般企業的問題,80%~90%都可以直接從數據分析找出來,剩下的不過是現場的印證而已。
現在實體店鋪遇到了困難,有人要擁抱互聯網,有人要回歸零售本質。 我絲毫不反對觸網,互聯網是潮流,未來互聯網將連接一切,誰也不能阻擋潮流,要順應潮流,互聯網+實體是歷史的必然。但是如果我們手頭明明就有強大的網絡工具和信息技術手段,卻不知道怎么去有效利用,使其發揮出最大功效,自己的“中數據”都說不清楚,那么不論去奢談“大數據”,擁抱互聯網,還是回歸零售本質,又有什么用處呢?
- 該帖于 2015-6-28 15:36:00 被修改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