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寧公司(02331.HK)日前公告,金珍君因追求其他業務承擔而辭任該公司執行董事及執行副主席,自2015年7月4日起生效。
加上去年辭去的代理行政總裁一職,金珍君已經退出了李寧公司的日常運營。
金珍君是韓裔美國人,曾經被寄予拯救李寧的厚望,一位熟悉李寧公司的人士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估計金珍君盡力了”。
2012年4月,金珍君成為李寧公司董事;2014年3月至11月擔任李寧公司代理行政總裁。
加入李寧前,金珍君最為人稱道的事跡之一是成功改造達芙妮。金珍君在達芙妮通過領導實施TPG的運營措施,幫助達芙妮改造了核心運營并建立了業界首個快速零售業務模式。該模式的核心,是建立自有的直營店,所有一線的銷售數據直通公司總部。
2012年,金珍君接掌李寧公司日常運營的那一年,直營店鋪數量是631家,到2014年底,增長到1202家,增長近一倍。
金珍君執掌李寧所做的布局,長遠來看,增強了李寧公司對渠道的控制力度。李寧公司之所以陷入存貨危機,除了品牌定位大幅度變革讓原來的消費者無所適從,年輕消費者不買賬外,加盟的銷售渠道盲目擴張也是導火索。直營銷售渠道體系的初見規模,李寧公司可以更敏銳感受市場形勢的變化,做出反應的力度將更加收放自如。
但是金珍君在李寧推行上述模式有點不走運。市場人士說,如今在一二線城市,房租連年上漲,一間門店的房租動輒20萬~30萬,甚至更高,加上裝修、轉讓等費用,開設一家直營店的費用上百萬并不稀奇。
李寧公司2014年財報顯示,當年李寧品牌的經銷開支約27.6億元,上一年度約為25.7億元,經銷開支占李寧牌收入的46.5%,經銷開支總體上升,主要是因為直營網絡進行了擴張,直營店鋪的數量較去年大幅增加,店鋪經營成本,如店鋪租賃成本和店鋪員工成本等亦隨之增加。
李寧本來是一家輕資產的公司,直營店鋪數量的大幅增加,人工費用支出也水漲船高。員工成本開支占收入的比例從10.9%,增加到2014年的12.2%。
千好萬好,如果變革無法體現為利潤,一切承諾都顯得灰白無力。李寧公司自2012年以來,已經連續虧損了3年,這讓李寧公司甚至成為了一些商學院企業運營失敗案例的典范。
另外,金珍君加入李寧,讓李寧內部更復雜。熟悉李寧公司的一位人士說,李寧內部大約可以分成國企、民企、外企三套人馬,金珍君入掌李寧公司,帶進了大量的新人,內部要一呼百應難度加大。
此外,金珍君掌權期間,李寧公司放棄了對中國體操隊的贊助,也讓老員工難以接受。李寧讓中國體操在世界大放光彩,但是體操運動無法在商業上給李寧公司貢獻多少收入,在一位老員工看來,即便贊助體操虧錢,但是它代表李寧作為運動品牌的靈魂,放棄了是對李寧品牌的傷害。
李寧還在邀請有跨國公司背景的人士襄助公司走出困境。
在宣布金珍君辭職的同時,李寧公司宣布吳人偉獲委任為該公司非執行董事兼執行委員會成員,自2015年8月12日起生效。吳人偉現任強生中國主席及強生管理委員會成員,其于1989年加入強生消費品部,其后于1995年獲委任為強生中國董事總經理,并于2000年出任大中華地區總裁,于2003年獲提升為國際副總裁,負責亞太區業務。
洋務派幫忙可以,話事做決定還得靠自己。熟悉李寧的人士介紹,李寧公司以前也請過洋務派人士,但從未全身而退過。
目前,李寧本人除集團執行主席外,兼任代理行政總裁,李寧公司走出低谷已經曙光初露。二零一五年第四季度訂貨會訂單顯示,李寧公司按年錄得低雙位數(10%至20%)增長;同店銷售增長方面,截止二零一五年三月三十一日止季度,李寧品牌產品于整個平臺之同店銷售增長按年錄得中單位數升幅。就渠道而言,零售(直接經營)及批發(特許經銷商)渠道均按年錄得中單位數升幅。
(第一財經日報 胡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