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月更新完支付寶后,打開的一瞬間,有種和大眾點評傻傻分不清楚的感覺:
而收購并高調推出增強版口碑網后,支付寶對于線下商家的掌控欲也越發膨脹。比如在商家頁面中領取折扣券之后,直接顯示“去買單”,而接下來的頁面就是用戶自己的支付寶付款二維碼頁面。
對于用戶來說,這是一個強大的支付引導,引導用戶使用支付寶進行線下交易。對于商家來說,則是綁著用戶教商家如何用一種新的支付方式來收款。占領各種場景下的支付入口,才是支付寶的根本。所以我們在喵街中每一個商家的首頁里面,也看到了這個“付款”按鈕。
我們在討論喵街為商場帶來了多大的好處、為喵街自己累積了多少用戶的時候,也別忘了喵街為支付寶創造了一個粘性極強的支付場景。而喵街其實只是在商家列表中,增加了“商場”這個類別而已,就像大眾點評的“綜合商場”部分,將所有商家的團購信息,按照商場進行聚合。喵街還在辛辛苦苦各地奔走,找商場合作的時候,大眾點評已經一聲不吭的和所有商場進行了“合作”。說不定改天點評封裝一個APP,叫“點評街”,再攪一攪商場O2O的戰局。
大眾點評和喵街比起來,最大的優勢就是流量。畢竟喵街還在慢慢的攢用戶,而大眾點評千萬級的流量就擺在那邊,天生就是做導流的生意。所以大眾點評和百盛宣布合作的時候,反而更加讓人期待,期待百盛是不是會變成無數餐飲商家一般,對點評愛恨交加。
在看喵街和點評時,功能角度上面的確是喵街要更加豐富一些,結合了很多商場場景。而這些也有喵街自己的考慮,無論是從拓展商戶的戰略上面,還是從數據的收集方面。
和點評等團購電商比起來,阿里在商家的拓展和維護方面的確有所落后,所以阿里需要一個快速拓展商戶的渠道,來補充線下商家的資源。和商場合作就是一條快速拓展商戶的路子,有了足夠多的商戶,才能保證場景支付的充分性。而且商家是所有平臺提供服務的最小單位,拓展商家資源才是平臺發展的關鍵。比如滴滴和快的一開始就直接找司機合作,培育市場、熟悉產品,再推出專車,跳過出租車司機,直接提供自己的服務。喵街從商場進行切入,既可以快速獲得商場的商戶資源,同時也可以將商場客流以較低的成本轉化成喵街的用戶,加快市場培育過程。
線下數據的收集,是喵街另一個重要的功能。近年隨著室內定位技術的普及而興起,用戶的線下行為數據漸漸被人們所關注。無論是商場還是阿里,在這方面都是缺失的。商場以前通過視頻客流只能獲得一個總數,拿不到細化到個人的行為數據。對于阿里來說,線下數據是完成用戶畫像的關鍵,純粹的線上數據并不能滿足阿里。所以在設計之初,喵街就借鑒了很多商場APP的功能,比如室內導航、停車找車。而這些功能的實現,都依賴于使用喵街指定的WiFi設備,獲取用戶的線下行為數據。
喵街里面的功能,對于阿里真正具有價值的,是商戶和WiFi。商戶可以用于增強支付場景,WiFi是用于獲取用戶線下數據。而其他功能,為了減少開發,也基本是跟其他平臺對接的,如領號排隊(美味不用等)、電影(淘寶電影)、有料(對外招收信息采集員,不過目前是喵街小編自己在發布)。
互聯網巨頭們的商場O2O,其實跟商場并沒有什么關系,只是借助于商場去快速整合線下商家資源、低成本獲取線下用戶的一種手段。但是商場卻又很難拒絕他們,因為在O2O大潮中,做了傳統零售生意這么多年的商場們,還不知道怎么搭上O2O這趟車。這兩年商場領域嘗試O2O的案例有很多,但是很少能見到有明顯成效的。阿里、萬達、大眾點評都在逐步發力,或許在這場大潮過后,商場的生意還是一如既往,只是商場里面用手機支付的人更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