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商網專欄:近來,由BAT領銜主演的O2O線下“圈地戰”打響,阿里旗下的喵街、騰訊投資的點評、百度麾下的糯米競相發力“智慧零售”,萬達電商飛凡、平安出資的萬江龍亦將加入戰局。線下百貨店、購物中心該不該對“阿里們”保持戒心?會員、數據等核心資產能不能對電商開放?
老笑快人快語,向來開門見山,覺得實體百貨對電商開放數據有風險,但風險未必會真的發生,而與“喵街們”的合作或是大趨勢,在這個問題上,實體百貨也許沒有太多更好的選擇。
“裸露”的風險在哪里?
老笑猜想,對電商開放數據或存在三個方面的風險:
一是信息泄露。在我國,這樣的事例不勝枚舉。你昨天生個小孩,今天就能收到推銷奶粉的、賣紙尿褲的、嬰兒洗浴的各種“問候”。你上午買臺車或預訂了一套房,下午就能得到保險、建材、家具的商家的格外“關愛”。當然,BAT或不至于主動泄露合作商家的信息,系統性泄露或公開應是小概率的事,但風險不能排除。
二是為線上引流。跟喵街合作,阿里有天貓;和點評攜手,騰訊入股了京東;百度雖然目前似無利益攸關的百貨類電商,但它要入股或收購誰,那也是分分鐘的事。一旦掌握了百貨店、購物中心的會員、數據等“命門”,“喵街們”會不會把實體店的顧客引導到自己或利益攸關方的線上?這一點技術上應該不存在障礙。一旦如此,即使實體店甘成線上展廳,但線上的銷售跟你半毛錢關系也沒有。
三是為對手截流。銀泰如今成了阿里的線下,阿里會不會通過喵街把第三方的消費者引導到銀泰實體店?會不會你這邊促銷活動剛一上線喵街,那邊阿里們的線下馬上推出更大力度的優惠活動,直接將你的顧客截走?它甚至不需要作一下市調。當然騰訊、百度現在還有自己的線下,但誰能保證今后不會有?即使今后也沒有,誰能保證他們能對所有的線下合作商家一碗水端平?合作總難免有矛盾,得罪了“喵街們”會不會后果很嚴重?
無論是系統性信息泄露,還是給線上導流、為第三方實體截流,都會加重實體百貨、購物中心的困難,都是實實在在的威脅。這也許不是杞人憂天或小人之心,事實上BAT們也未必是道德之士,當然以道德要求電商巨頭是幼稚的,企業的本性是逐利的,一旦利益誘惑足夠強,指望保密條款之類的約束,恐怕也未必靠得住。
“喵街們”真的是神器嗎?
據報道,喵街自5月初在杭州公測以來,現在的用戶已突破30萬,數據顯示它對商場的人流、車流、成交額帶動明顯。
對于宣傳的東西,老笑向來不怎么相信,比如赤壁之戰,曹操號稱有83萬大軍,實際上只有十幾萬人馬;去年“雙11”,阿里宣稱賣了571億,但有分析稱,刨開各種刷單,真實交易額應在二、三百億之間(當然這也是個很高的數額)。
喵街的公測效果有沒有被夸大?老笑沒有真憑實據,不去妄評。即使它真的受到眾多百貨店、購物中心的歡迎,引起廣大用戶的追捧,取得了超出預期的效果,那也不奇怪,有其合理性。老笑分析,大致有如下理由:
一是這是個新事物,能滿足人們獵奇的心理。這年頭,人們圖的就是個新鮮,愛的就是個熱鬧,加上阿里長于炒作、慣會抓人眼球,喵街獲得較高的關注度不奇怪;
二是這東西不是家家百貨店、購物中心都有,而是集中在城西銀泰、水晶城、西溪印象城、西城廣場等少數購物中心,而這些購物中心本身的關注度就很高,再有個新玩意兒出來,杭州人前去瞧個熱鬧,看個“西洋景”,也是人之常情;
三是最關鍵的,阿里“燒錢”補貼,據說下載安裝喵街即可獲得50塊錢的補貼,這樣的好事哪里去找?再加上喵街的室內導航、停車找車、排隊領號、營銷推送等功能確實實用,所以裝的、用的人多也在情理之中。
喵街可能是個新奇、有趣的東西,但要說它能吸引多多少少客流,增加了多多少少銷售,我是持懷疑的態度,它的主要功能在于便捷服務、優化體驗,它在方便顧客的同時,主要是為百貨店、購物中心提供一個傳播、促銷的工具,當然早期不排除它能夠一定程度地促進消費,但長遠來看,對銷售的促進作用非常有限,它可能類似于早前的POS機,刷卡消費一度很時尚,不能沒有,但大家都有了,其實也和都沒有一樣,有誰見了一家商場安裝了POS機就業績大增的?
所以,實體店業績的好壞,根本上取決于自身的經營。幾乎所有的百貨店、購物中心都有自己的微信公眾號,我感覺“喵街們”本質上是和微信類似的東西,它可能為你的傳播、促銷、互動提供某些幫助,但要把聚客引流、擴銷增收的希望完全寄托于此,則注定會失望。
為什么實體百貨應與“喵街們”合作?
盡管存在風險,真實的效果可能也比較有限,但我仍主張實體百貨與“喵街們”攜手合作,任何有助于服務優化、體驗提升、順應消費需求的東西,都值得嘗試。
首先,它是互聯網+在百貨零售業的一種表達方式,是潮流、方向、趨勢,類似于喵街的產品,今后可能是百貨店、購物中心的“標配”而非“選修”。
我感覺,線下百貨要在線上有大作為很困難,至少相當一段時期內會如此,因為線下百貨企業幾乎不可能成功地自建平臺,入駐平臺又沒有自己的貨,做自營自有搞自己的貨需要很長時間,風險也不小,且即使做成了也未必比現有電商更有競爭力。
因此,O2O或者說互聯網+或是最佳替代方案。像喵街之類的APP,就是一款不錯的互聯網+應用,它的室內導航、停車找車、排隊領號、有料營銷等功能也很實用,至少能滿足一部分消費者需求,也是對賣場服務、體驗的優化、深化;它提取、分析的數據,對百貨店、購物中心的精細營運也能提供幫助,因此,說它是消費者有需求、賣場營運有需要的東西,可能沒有太大的語病。
其次,理論上百貨店、購物中心可以自建智能化、自己開發類似于喵街的APP,但功能、體驗顯然難以達到后者的水平,推廣、裝機更難與后者并肩。
一是并非所有的百貨零售企業都具這樣的技術能力,即使具備也不能不考慮成本問題。“喵街們”由于入駐的實體店多,邊際成本會攤得很薄甚至是真正的“零成本”,可以對合作方免費,聽說未來不排除收費,但由于存在競爭,這費用也不會收得太狠。如果百貨企業自己做的話,顯然所有成本費用都得自己扛;
二是一般百貨企業的自有軟件升級速度、功能體驗顯然難與BAT等巨頭相提并論。喵街公測一個多月就是上線了2.0版,未來持續升級是板上釘釘之事。百貨企業自己開發的APP,能否跟得上它的速度?功能、體驗能比之出色?我覺得可能性很小;
三是BAT們在輿論市場上幾乎擁有一呼百應的能量,隨隨便便一件小事都能搞得沸沸揚揚舉世皆知,成為熱點新聞、焦點事件,這對它宣傳推廣“喵街們”大有裨益。且巨頭們做推廣時向來大手筆,燒錢補貼喪心病狂,早前的打車軟件推廣,去年的支付寶落地,都是以巨額補貼開路,實體百貨企業如何跟得起、耗得起?假如你用自己的軟件,競爭對手用喵街,你的裝機量怎么跟人家比?一個喵街能對應眾多百貨店、購物中心,你的APP只能關聯你自己的幾個店,消費者會選擇誰?
最后,風險是客觀存在的,但未必會真實發生,百貨O2O即將開啟群雄逐鹿的模式,高強度競爭也會促使“喵街們”自律,不敢太過任性,任意侵犯百貨店、購物中心權益的情況,概率應該很小。
巨頭主導的百貨O2O或是今年零售市場的一大看點,但戰局剛剛啟幕,正面戰斗尚未打響。未來,為快速圈地,把更多的百貨店、購物中心納入自己麾下,阿里、騰訊、百度、萬達、萬江龍等有志于此的電商們對百貨店、購物中心的態度應該是爭取的、友好的,開出的條件也必然是競爭的、優惠的,短期內恐怕很難形成一家獨大的壟斷格局,這無疑給了線下百貨企業更多的選擇機會,也降低了“露底”風險爆發的可能。
實體店如果因為害怕風險而不敢與“喵街們”合作顯然是不明智的。事實上,這種風險從接入支付寶、微信支付那一刻就已存在,基于支付的數據才是最真實最有價值的數據,從這個意義上說,害怕已然晚了,與其害怕,不如大膽開放,擁抱合作,你不合作,愿與之合作的同行多得很。
(聯商網專欄作者 老笑/文 轉載請務必注明出處!)
[email protected] 該帖于 2015-7-8 15:38:00 被修改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