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夜,一爆炸性新聞“橫空出世”:京東43億入股永輝。這則新聞不禁讓我聯想起之前的兩個熱門事件:
1、阿里高調控股銀泰;
2、沃爾瑪拿下1號店。
商場如戰場,市場形勢、敵我關系瞬息萬變,“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遠的利益”這句話用在商業市場恰如其分、也恰到好處。如今的國內商業形式就好比“三國演義”與“春秋戰國”,處處上演著制衡與合縱連橫,漸漸的大家都明白了兩個道理:
1、以如今中國消費市場的體量與潛力而言,絕不可能出現一家獨大的情況,處處上演著逆襲與群蟻食象,雖然看似戰況激烈,但卻又是處于最平靜的節點,因為各方實力相對均衡;
2、線上不可能完全取代線下,而線下也不再可能把線上打回解放前,所以“合則兩利、戰則兩敗”,聯盟甚至“聯姻”也許是最好的選擇,不僅互補,而且大大降低被逆襲的幾率,并實現多條腿走路。
因此,當我們用這樣的視角去觀察、分析京東的這次入股就會大體明白劉老板的劍指何方以及用心良苦,恕我直言,雖在聯商總是見到有關“永輝”的文章與資訊,但由于所在地及企業性質的緣故,我著實不太清楚“永輝”究竟是怎樣的存在,因為這個事件我惡補了一下相關知識,知道了它是500強企業、還是上市公司、業績好、潛力巨大……由此更加堅定了我的判斷,我認為“京東與永輝的這次合作之所以成型”雙方是出于以下原因考慮的:
一、互補論
阿里之所以控股銀泰、沃爾瑪之所以拿下1號店,究其根本原因實則是真的互相需要。正如上文分析那樣,一方面大家都明白了線上、線下最終必然長期共存,誰都不能徹底除掉誰,繼續再這樣斗下去損失會越來越大,而收益卻越來越小;另一方面,無論線上、線下在發展上都遭遇了瓶頸,單純依靠自身力量極難有更大突破,另招人馬、再起爐灶不僅費時、費錢,而且磨合期長、成功幾率小……因此,合作是最好的選擇,通過合作可以最大限度、最快速度的借力發力、取長補短,何樂而不為呢?就如騰訊把其電商打包給京東一般,讓專業的人去做專業的事實則是最明智的選擇。
二、造勢說
眾所周知,京東精于造勢之道,從起初靠打蘇寧起家看起便知其套路——“喜歡打大老虎、造大勢”。因此,我們就不難理解為何京東要選擇永輝了,雖京東曾聯手過唐久便利店,但唐久與永輝無論從體量還是影響力上相比都不在一個量級上,與大象聯手最易收獲廣泛關注與熱議,你看看這則新聞一出,各大媒體都在關注、商業圈都在討論、電商界也都在預測……只此無形的廣告價值與造勢效果就已經算是大收益了,如果再聯系上雙方的上市公司背景與股價影響呢……這43億,太值了!
三、多元談
“多條腿走路”是目前商業進化的一大共性,“東方不亮西方亮”大家都在找尋新爆發點,但由于目前電商市場已經成型,更由于之前的過度爆發造成了巨大泡沫,致使上市之后更是風聲鶴唳、如履薄冰。因此,與其將此次合作看作是“合作”,不若將其看作是京東的一筆投資更為恰當,單以股價而論,以目前永輝的體量及未來潛力而言,特別是其近期財報的逆市增長行情分析,絕對是潛力股,所以這43億一定不會虧,而且將會不斷增值,這一動作不僅給投資人吃下了一大顆定心丸,更對京東的未來預期畫上了多么多彩、絢麗的一筆啊!
四、逆襲傳
縱觀如今線上、線下之發展,合縱連橫、各有千秋,好不熱鬧。阿里拿下了銀泰、微信連進了實體、沃爾瑪整合了1號店、大商做了天狗網、還有步步高的云候、大潤發的飛牛、萬達的非凡……各方都在嘗試跨界整合,都在探索未知,都暫未有大成績,但都有一定的經驗收獲與積累。而反觀京東與永輝,雖都為業界翹楚但鮮于此道有大動作,在這個一切瞬息萬變的時代,落后一步是非常恐怖的、更是令人異常不安的,巨頭更是如此,因此,本次永輝與京東的合作更是賦予了抱團突圍、彎道超越的色彩與期望,直接從聲勢與影響力上超越一眾先行者,并借助彼此渠道擴大勢力范圍、打造新模式。
對于雙方未來的一些展望:
京東可借此真正進入實體,探索完整O2O,并發展更接地氣的消費金融體系,甚至將其一直短板的支付體系打造成型;永輝則可藉此探索生鮮電商,憑借京東強大的物流基礎與品牌號召力,快速打造生鮮電商生態體系,并積累線上運營經驗,為后期更大探索打好基礎,借助京東影響力加速店網建設與品牌知名度傳播,升級、完善數據庫功能,更準確的抓取大數據。
結語:
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遠的利益。如此大戲將越來越多、越來越頻繁、越來越屢見不鮮,但這正是我國商業模式不斷發展與突破的縮影,見證著我國商業思維愈發開放、愈發多樣。相信如此下去,有朝一日,我國必然會出現一家控股沃爾瑪的企業,一定會!中國商業,加油!
本文首發于聯商網《觀點約架》欄目,作者:吳明毅,微信公眾號:吳話不談(微信號:wuhuabt),個人微信號:mingyi-best,轉載請注明出處。
- 該帖于 2015-8-9 10:51:00 被修改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