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4年,中國電商經歷了井噴式的發展,與此同時,線下零售則一步步踏入寒冬。一方面是來自電商的大舉進攻,另一方面是人力成本、租金成本的壓力不斷上漲,傳統零售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打擊。進入2015年,電商企業繼續在生鮮電商、跨境電商甚至O2O等方面開疆拓土,而傳統零售的寒冬似乎仍在繼續。于是各大商超陸續觸網,勢在必得,一定要抓到一根向上攀登的繩索。如今,幾乎所有大賣場的線上店都已開門迎客,雖然模式各異,但目標都驚人的統一:奪回被線上搶走的客流。
那么問題來了:大賣場不斷被分流,究竟是不是靠開網店,做app就能解決的?
先看一組數據:
的確,在電商迅猛發展的三年里,大賣場的購物頻率下降明顯,而電商的購物頻率上漲迅速。消費者每次在大賣場購買的商品數量變少,而去網上買的東西變多。這不得不讓眾多從業者都高呼“狼來了”,而自建網上超市,似乎是最容易得出的結論,最顯而易見的反擊方式。
但從業者們可能忽視了兩點:
1. 在消費者購物頻率降低4%的情況下,中小型超市/便利店的客流并沒有下降。這意味著消費者對中小業態的黏度更高;
2. 客流和客單的確一定程度上被電商搶走了,但最根本的原因是:消費者本身的購物需求就發生了變化--他們本身去購物的次數變少了,購物籃也被分解了。 請看下表:
所以,大賣場實則為消費者購物需求變化之下的“犧牲者”,而其他渠道,尤其是電商,更好地順應了這一需求的變化,進而乘勢上漲。
如何去理解和正視購物需求的變化呢?筆者認為,這背后隱藏著的,其實是消費群體的變化。
當今社會,誰是消費主力?
大媽?的確,中國大媽消費力十足。
但涉及到日常用品,中國大媽的購物需求變化并不明顯--一如既往的追求低價,不計時間成本的貨比三家。
那么,真正撬動中國購物行為變化的,只有一群人--新生代的80/90后年輕人。他們是新時代的消費主力,是互聯網的重度使用者。高速增長的影視業、旅游業、海淘業、外賣業等等,都被他們所左右。而對于傳統零售,尤其是大賣場,他們的特征卻帶來了致命一擊:
1. 這群人大多以個體或小家庭(小于等于3人)的形式存在,日用品需求沒有傳統大家庭那么多,單次購物需求天然降低(注意:量低,不代表質低);
2. 這群人很忙,忙于工作、忙于玩樂,沒有時間進行大宗采購。怎么辦?下班路上在手機上網購,或者在小區樓下順路買--大宗采購的購物籃就這么被分解了;
3. 這群人很懶,懶得出門、懶得耗體力。明明周末有充裕的時間,也不愿意出門。快遞要自己下樓拿?投訴!中午吃什么?外賣!日用品用完了怎么辦?網上下單!哪怕是突然想吃水果了,也會打電話叫樓下的社區店送上門--小店也大部分樂于這么做;
4. 這群人很在意生活品質。追逐新奇、追逐進口。朋友圈看到有人推薦好物品,立馬去搜索,種草了就下單。“逛淘寶”、“逛天貓”成了新型的“逛街消遣模式”,歸根結底便是滿足了獵奇心。
我們將消費者的購物需求分為四種:
- 即時型購物:走在路上口渴了;
- 補貨型購物:家里紙巾快用完了;
- 大宗型購物:有很多東西要買;
- 探索型購物:沒什么特別要買的,但就是想逛逛。
后三種購物需求都會在大賣場里發生,大宗型購物尤甚。根據上面分析的消費者特征,不難發現大賣場的客流是這樣被分流的:
注:不考慮由電商促銷等原因主動拉動的分流(如雙十一等)
現在讓我們回到正題:大賣場自建電商體系,是否就能將流失的客流挽救回來?
答案是:自建電商只能挽回一小部分,也就是上圖中因“懶”而分流至線上的流量。如果看回大賣場電商平臺目前的配送標準(滿95元-188元免運費,最快上午下單下午送達或次日達),也剛好與電商目前提供的服務匹配,因此存在回流的條件。
但具備回流的條件不代表就一定會回流。零售商的網站/app的確是建好了,但消費者是否會打開網頁,是否會下載到手機里,就是另一個話題了。
消費者選擇去哪家實體超市購物,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地理位置,這是一種天然的紐帶關系。但是在線上,這種地理位置的優勢被打破了,因為沒有了距離遠近的差異。淘寶、京東、1號店等經過多年的市場培育,已經占領了消費者的心智,消費者很難因為你是“家附近的超市”而額外下載一個app。而且,如果搬家了,是不是還要卸載掉重裝一個超市的app?
再說回其他的分流模式,就更難指望當前的自建電商平臺。
因“忙”、“懶”、“急”導致的購物籃分解,進而被分流/分解至中小型/便利店的“補貨型購物需求”,必須靠更高效的購物體驗和更快速的配送服務來滿足。大賣場無力也無需通過自營去解決,因為1)走線下,門店面積和布局決定了無法高效;2)走線上,配送成本太高,規模效應不明顯;3)O2O的興起催生了很多超市代買O2O企業(如京東到家、小美快購),其中一些發展了自己專業的配送團隊,可以達到“一小時速達”的效率,大賣場可以考慮與他們合作,將“補貨型購物需求”這塊短板補齊。
而因選擇太少體驗不佳進而分流去線上的“探索型購物需求”,大賣場單純靠引入跨境電商、增加進口商品SKU并不能解決問題。從時間上講,前有天貓國際、京東、1號店等提早布局,并已成規模,后有考拉海淘、xx海淘等緊跟而上,大賣場不具備先發優勢;從數量上講,單個大賣場引入的進口SKU數量難以與平臺型跨境電商平臺對比。大賣場的出路何在?回歸到大賣場之根本,對比線上最大的優勢是看得見摸得著的體驗,筆者認為,在滿足“探索型購物需求”方面,大賣場PK大型電商平臺更優的方案是差異化選品(進口、新品、爆品)+優質的線下體驗,線上的無限貨架+線下的親身體驗,將是大賣場的王牌。
最后,希望傳統零售商,尤其是大賣場能夠看清客流下降的根本原因,積極觸網,但不完全押寶于自建電商。合理根據消費者需求的變化,選擇“多條腿走路”,鞏固自己的核心優勢,將必需但不擅長的事情交給專業的合作伙伴去做。
筆者相信,哪怕是互聯網原住民,也無法完全脫離“實體”而存在。線下零售的春天,就在眼前。
作者:吳嗚 原創文章,如需轉載請與本人聯系:微信號qqwhappy,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2015-08-27 07:03被設為精華,積分加20,金幣加4- 該帖于 2015/8/21 16:07:00 被修改過“在消費者購物頻率降低4%的情況下,中小型超市/便利店的客流并沒有下降。這意味著消費者對中小業態的黏度更高”。
這個結論是通過什么方式或是通過多少門店調查考察對比后才得出的、真實性幾何?我表示懷疑,甚至可以說這是個“偽命題”。根據相關監測(包括對實有門店客流的數據分析),自2012至2014這個時間段,便利店單店的的客流幾乎全是下降的,如果從可比門店這樣一個數據群來分析,肯定是下降的,這下降的幅度還不小。如果說“中小型超市/便利店的客流并沒有下降”,這一定不是建立在可比門店數的基礎上的,也就是說不是單店沒有下降,而是總數沒有下降,換句更直白的話說:中小超市/便利店的數量增加了,比如說2012年,那個數據是1000家,而到2014年,那個數據卻是1200家。在1000:1200這樣的一個比值上來說,客流沒有下降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