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商專欄:便利店要做什么?要+什么?創新。
為什么我要講創新?2015年上半年,國內主要零售企業的大型商業設施共計關閉121家,其中光是萬達百貨就關了10家。在中國零售前一百強中,銷售額增長在不斷下降。
還有一個事實就是:便利店增長比達到了17.7%,和百貨、超市相比,新業態增長比例比普通的業態高12%。
便利店餐飲和主題賣場是這些新業態當中增長最快的部分,我個人因為在便利店業態中工作了8年,日本7-11工作過四年多,之后回國進入了7-11中國投資有限公司和山東的7-11。
在講7-11之前,我首先給大家講一下從日本的零售趨勢可以看到什么?我在日本待了10年,在這10年中對日本整個零售業態,包括回國之后感覺到兩個國家零售業態的差別,最終總結出來這么一些數據:
面積小的便利店、有專門針對于某種客戶群的業態如藥妝店、還有就是電商,是所有業態中上升最快的業態。傳統意義上百貨商店、超市、家居中心、購物中心反而是下降的業態。
在日本零售業的市場,各業態變化并不是特別大,但是內部整個的格局在發生特別大的變化。
第一個變化,日本的專業店從1991年47%變成了現在的27%,電商從1%成長到15%,也就電商無論是在中國還是在日本,沖擊最大的就是原來這些專業店。
第二個變化是超市、綜合超市和專業超市。綜合超市即大賣場,專業超市即小業態的超市。1991年綜合超市占整個日本市場的6%,到了2012年只占到4%,而專業的超市從原來10%增長到現在的19%。
第三就是便利店和百貨商店。百貨商店從1991年的8%下降到2012年的4%,便利店從1991年2%上升到2012年的4%。
這組數據可以看的出來,整個日本零售業態市場已經很難再做大了。在增長不上去的時候,大家收入也很難增長的情況下,市場也不可能再無限地變大。
三越伊勢丹是日本的一家近百年的百貨企業,它在2013年的利潤率不到2%。永旺的超市事業部門更慘,只有1%左右的利潤率。7-11在日本的利潤率可以達到10%。
大家知道日本經濟泡沫是從1989年開始經濟下滑到1990年變得最慘淡。便利店正是從1989年開始,無論是銷售額還是店鋪數,都是在不停增長地業態。
為什么這個業態完全不受大的經濟環境的影響,反而一直在逆勢上升?不光是7-11,包括全家和羅森都是這樣,它們成立的時間基本上都是1978到1980年之間,它們最紅火的時間就是這十年,不停地在成長。
我也查過很多日本的資料,包括我自己到日本消費和體驗的時候,發現了幾點現象可以供大家參考一下。
日本人原來是男人工作,女人在家看孩子、做飯、做家務。現在隨著經濟的下滑,男人一個人的收入已經很難支撐起整個家庭的開支,這就需要女人出去工作。那么為了家庭收拾房間、做飯的時間就會大幅度減少,她就沒辦法給孩子做飯。便利店首先滿足了這些人的需求,就是我下班之后回到家,來一兩個蔬菜去做菜,再到便利店里買一兩個簡單的食品。所以便利店食品經常是餐桌上的第三、第四道菜。
中國的便利店有一個關東煮,在日本是非常家庭普通的產品。這種產品有一個缺點,如關東煮當中有一個叫做蘿卜的品項,從削、煮到入味至少需要三四個小時。原先這些家庭主婦在家待著沒有關系,三四個小時,從下午兩點開始做這個菜,如果上班了就做不了。所以,日本7-11、全家、羅森都有關東煮。
現在很多國內的便利店引進關東煮,也覺得這是一個很好賣的品項。在國內看了這么多便利店,我個人感覺做的最好的是廣州的便利店,他們的車仔面和各種各樣的小甜點做的非常本土化,而不是日本的便利店賣關東煮我們就一定要賣關東煮,日本的便利店賣包子我們就一定賣包子,他們真的在研究當地客戶的需求開發自己的產品。
隨著教育程度不斷地提高,日本人結婚的年齡也越來越晚,家庭成員越來越少,導致他們現在更愿意去買一些小包裝、半成品進行消費。其實如果是整個東西完整地消費是很浪費的,所以便利店正好滿足了這些人這方面的需求,所以它不斷地成長。
還有一些客觀的因素,比如經濟泡沫之后,房地產整個產業都出現了非常大的崩盤在日本,很多店鋪一年的租金是非常便宜的。從日本回來到青島開店,最吃驚的一件事是房租。青島的房租一年是不亞于類似中國天津的日本崎玉縣。
在經濟不景氣的情況下,日本的人均收入也達到500多萬日元約合人民幣25萬元。一個30歲左右的普通日本人,一年可以賺25萬人民幣,但是他們商業店鋪的房租是跟我青島的房租類似,這也正是日本的便利店趕上了這么一個房租不停下降的風潮,所以它的便利店數字在不斷地增長。
我覺得之前可能中國的發展一直處于每一個市場都是空白的,那誰先占領這個市場,誰的嗓門大,跟現在的互聯網是一樣的。之前做是整篇整篇報紙登,現在做法不一樣了,就是不停地用互聯網媒體推你,明明只融了一個億但是卻說融了七八個億,無論是90年代還是今天,我們的方式是差不多的,但是這種新鮮市場肯定會越來越少。這種時候就需要我們把商業的本質做好,把我們的基本功做好。
未來對于實體店來說,“碎片化”的部分和“小”的部分可能是一個發展的趨勢,也就是便利店、主題賣場和綜合的購物中心是發展方向。
昨天我們的步步高的李總也在分享,步步高是2013年開始做的電商,蘇寧是最早的2011年開始做的,比日本足足晚了10年時間。日本和歐洲受到電商沖擊小并不是他們的電商做的不好,而是他們的零售行業已經在10幾年前開始做電商,在日本沒有那么明顯的電商零售企業和實體零售企業,它們在十幾年前早就融為一體了。
2002年到日本的時候,當時特別吃驚的一點是我的學費在便利店可以交,用現在的互聯網思維來說那已經是O2O的屬性了。當時學校給我留一封信告訴我條碼,一年學費是多少,然后拿這個條碼在收銀臺掃一下就完成了刷卡交費。
未來真的是“小”時代和“全渠道”的時代,為什么我要說7-11,因為它有很多好的也有很多不好的地方。
我個人認為7-11是一個做平臺的零售商。
首先7-11真的是開便利店的。2013年,7-11有店1萬6千家,加盟店300家。在日本的7-11產品也有自主進貨權,但是也會走一些流程,比如產品要合格,不能賣三無產品……在某種意義上來說,只有1.7%是7-11自己控制的店。
7-11沒有一家中央廚房,但是有175個中央廚房和它合作,其中161家專供7-11。昨天主持人問了我一個問題,說到日本買了很多中食回來做,怎么做出日本味道。這個問題我真的不知道怎么辦?
對個人來說,如果這個工作自己可以做得了我自己做,做不了就找供應商去做。每個城市可能不太一樣,青島和北京以及三四線城市的做法都不一樣,這里面沒有共通的可以共享的經驗,但是后面商品開發的一些流程和理念,包括選店的方法和理念也是可以給大家提一下的。
整個7-11從2001年就開始線上線下布局,以商品為中心,形成了現在的O2O模式,左邊是實體店,右邊是電子商務。電子商務這部分不光是電商,還有很多其他有趣的嘗試。7-11以自己的店鋪為中心,打造了自己的金融業務。日本7-11有自己的銀行,包括自己的支付系統,解決的是右邊的問題。左邊就是一些店鋪可以操作的業務。
從7-11的客單價和目標客戶群來看,一周來店兩次以上的顧客占到58%;40歲以上的顧客從20年前的25%上升到了現在的40%。反過來說,更多的中年人開始進7-11,而年輕人不進7-11了,這是現在日本社會碰到比較困難的事。
為了吸引這些喜歡在電商上淘寶的年輕人回到實體店,7-11也想了很多辦法。
首先是開店,便利店的開店有點像中國的下圍棋,要布局。通常情況下,便利店零售商開店的時候,最開始會考慮店面的成本。因為這個成本是看得見的,很多老板在當地有資源,他們的做法是你可以給我介紹便宜的店鋪,這個店鋪租金明明可以30萬元到40萬元一年,但是我25萬元拿下。這種方式雖然從可以看到的財務成本上便宜了15萬,但看不見團隊研發新品的成本和店鋪運營成本。做便利店的都知道每一個商圈擺的產品都不一樣,甚至柜臺前的尺度都不一樣。比如:辦公商圈柜臺尺度比住宅的柜臺尺度要大,要給顧客充分排隊的空間。到了住宅商業就不需要,因為顧客比較分散,有更多的空間就需要陳列更多的產品。不同商圈的店鋪設計、產品、運營政策是完全不一樣的。商圈比較復雜的情況下,找產品很容易,但找賣的好的產品是非常難的,商品部門需要非常嚴謹地進行數據分析,才能得出這個產品可能會帶來的困惑。
第二個是店鋪的困擾。不同商圈的店鋪,對于運營政策的實施都會有非常大的差異,如果沒有充分地調研和考慮問題,那么店鋪運營的成本一定是高的。
7-11的方法大家可能聽過很多次,叫做“高密度集中開店”。店鋪大致分為加油站、政府機關、校園、民用住宅等等。最開始開店的時候有兩個策略:一個是分析一定要在某個區域里面開店有什么好處?還有一個是盡可能在同一個類似的商圈里面進行開店,這樣的話整個公司的運營成本可以降到最低。
但是反過來對于電商部門來說,推出這么多條條框框開店很困難。沒辦法做電商是老板的工作,什么樣的戰略,什么樣的布局,到底要堅持到哪一部分,最開始的時候只有領導,只有老板才最了解。這樣做的好處有幾個:起到廣告效果 ;有助于營銷和互動, 7-11經常會做一些小的游戲;第三個是精準性。一個老的數據可以看的出來,選店的時候比較重要的因素是便利的交通、開發商、物業、入駐商家,成長性和消費力。在商圈內有三個視野性、接近性要好,朝向位于人流動線上,具備基礎商圈。
除此之外,基礎數據的收集基本功還是要做的,無論你未來想做成什么樣,基本功要做。
7-11從開發到店鋪銷售的環節,不光是選店很強,運營也很強。在日本有一個說法,可樂賣的最好的是7-11。但是7-11賣的日元是140日元一瓶,網上、超市賣80日元到90日元一瓶。同時,店鋪開發部門和店鋪運營部門信息的連接是很多公司很難不做到的。
我們再講一下7-11的產品。日本7-11總部提供的店鋪有4800多種產品,60%以上是自營的,日配、非日配、加工食品、FF商品如圖所示。每周會有100種新品進行推薦,年的更換率是70%。即使7-11不做電商,電商對于它的沖擊也非常小,因為只有到7-11才能買到7-11的產品。現在形成了四個系列:黃金產品系列、PB商品系列、日配系列以及生活用品。
很多朋友的店只開了二三十家,沒有這么多錢,沒有這樣的系統做我剛才說這些東西,怎么辦?
其實我覺得要借勢,現在有很多方式宣傳你們的產品,幫助你們做這些事。我簡單做了一下總結,企業做20家到30家的時候,商品率是非常難做到差異化的,有一個企業給我們做了一個標桿就是海底撈,想達成口味上的差異化非常困難。既然我們提供不了好的產品,我們至少可以提供好的效率,好的服務,跟顧客更多溝通的橋梁要建立起來,通常有幾種做法用的比較多:
第一是吸引新客流的做法,首先是用支付寶支付可以打折;稍微好一點之后,大眾點評用的比較多一點。
第二把顧客吸引進來之后怎么樣粘合住?首先是內容話題,全家在做一個畫面引領,去跟顧客進行互動,講全家這些有趣的故事。麥當勞在做的素顏充電寶,你的笑容放上去有一個評分,其實是很無聊的游戲,但是年輕人喜歡。
第三是商品的本質,優衣庫介紹它冬裝的羽絨服是完全防雨。如果說你的商品夠牛,你就講產品,如果產品不夠牛就做一些互動游戲,互動游戲也做不了,沒有關系,編一個故事,跟顧客形成互動,讓你時刻出現在顧客面前,這就是公眾平臺最大的優勢。
第四是精準電商推送。天虹超市把很多高單價的產品、大體量的產品,比如說大瓶的洗發水,重的油、米,就放在掃碼電商墻上。顧客直接掃碼支付,商品就會被送到家門口。
最后一個是外送。很多東西不必要自己一個一個去做,你只要把你那部分做好,其他的部分有很多人在做。
總結:
首先是趨勢。個人覺得未來小店,包括一些新的技術要不停地嘗試,才有可能不被這個時代淘汰。
第二是距離。無論是電商的發展,還是便利店的發展,還是藥妝店的發展,一個突出的特點就是拉近和顧客之間的距離。大家看7-11的數據,一周可以來兩到三次的顧客占到50%以上,但是現在的年輕人有多少一周會去大賣場,一周會去百貨商店,可能一個月才去一次。所以怎么拉近顧客的距離,是下一步零售商業必須要考慮的問題。
第三是參與。一定要讓顧客參與進來,就是不能一個人不停地講,一個人不停地訴說,一定要顧客進來覺得這是好的,小米在這么短的時間內能成長為這么大一個公司,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它的米粉經濟。
(聯商網專欄作者 蒲哲)
- 該帖于 2015-9-22 11:17:00 被修改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