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資料:
華潤創業在2015年中已將華潤萬家等零售業務剝離,將零售業務出售給母公司華潤集團(見華潤創業公告),僅余雪花啤酒業務。
華潤萬家收購TESCO已一年余,華潤萬家的年度營收已超1000億。
2014年開始,華潤萬家已逐步停止了新店擴張,并如沃爾瑪一般開始在全國范圍關停經營績效不好的門店,如在重慶開業不到3年的華潤萬家長壽店;華潤萬家的門店收縮策略還直接波及兄弟公司重慶華潤置地的兩個項目,如重慶華潤萬象城,華潤凱旋天地,當初說好的華潤萬家入駐,現在也黃了。
綜上,大零售大賣場前景看淡的大環境下,華潤萬家連自有門店都開始揮刀自宮,那么賤價拋售與自身存在同業競爭的且持續虧損的零售大佬沃爾瑪的股權則不足為怪。
然后,我們再翻翻華潤萬家家底,看看“華潤萬家”旗下的到底有多少個嗷嗷待哺的小朋友(剛好12生肖的數量),或許我們就會更了然了。
1、當家老大“華潤萬家"大賣場,已成為內資超市銷售規模NO.1,但贏利情況貌似不及永輝,大而不強;
2、蘇果,買回來的江蘇零售地頭蛇,與華潤萬家主品牌沒有明顯的業務區隔,在華潤萬家中鎮守江南的一方諸侯;
3、BLT,定位略低于OLE的偏亞洲清新風格的精品超市,從第1家門店開業至今或許還不到5歲,裝修風格有別于OLE,但對消費者而言都歸為精品高端超市序列;目前網點數量不多,沒有看到持續發展的跡象。
4、OLE,國內第1個高端精品超市,當然也是影響力、市場占有率最大的精品超市品牌,OLE算是華潤萬家在零售領域的成功嘗試。
5、V+,裝修升級了的華潤萬家大賣場,目前也未持續發展,全國V+超市數量屈指可數,連華潤萬家內部或許都很難講清楚V+與萬家的區別。
6、樂購EXPRESS,買回來的“洋孩子”,尚在磨合初期,感情培養初期,長遠來看,會不會成為賠錢貨尚不清楚。
7、VANGAO,好早之前就有的便利店,但就是沒看到全國展開,僅多見于華南,尚未成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便利店品牌,未來走向也不算清楚。
8、歡樂頌,華潤萬家的購物中心理想的實踐,但成都歡樂頌開出來之后尚不算成功;
9、樂都匯,洋孩子TESCO旗下的購物中心,僅在華北區域少量的嘗試,尚未大舉發展。
10、VIVO彩活,一直被港資的屈臣氏、萬寧踩在腳下,尚未看到翻身機會,在坪效、網點數量、銷售規模這幾個方面都與這個細分市場內的老大、老二有著太大的距離。
11、EWJ.com,華潤萬家旗下的電商網站,從市場推廣力度來講,遠不及大潤發旗下的飛牛網那么兇猛,即便如此飛牛網當前境況也只能用“3個字”來形容(你懂的)。更何況已錯過了綜合型平臺電商發展窗口期的EWJ,最多只能成為華潤萬家旗下實體零售的補充。
12、VOI.la!,華潤萬家旗下的酒窖,當然我們很少看到過。
TIPS:華潤萬家的“12生肖”中業務重疊,定位交叉的品牌至少超過6個,除了“華潤萬家、OLE、蘇果”之外,其余的基本都是非成熟品牌,都是需要價值再梳理,市場再梳理的“坑錢大戶”。
從以上分析,我們不難看出賣沃爾瑪的股權換現金,加強整合自身業務,謀求移動互聯時代的新零售格局的嘗試與轉型,或許就是本次華潤清倉沃爾瑪的表面現實動因。
如果,把以上“12生肖”比作華潤萬家視同己出的“同姓娃子”,那么沃爾瑪中國的35%股權可能連“干閨女”都算不上,以前之所以要認下這個“干閨女”一方面是“大家長”——政府的要求,另一方面當時有個外國親戚還是一件撐門臉的事情……時過境遷,實體零售的“大戶人家”的日子也不好過的情況下,當然首要考慮的就是把“外圍賠錢貨”甩掉為妙。
至于,博友們分析的華潤萬家從華潤創業中剝離,回歸華潤集團,未來謀求內地A股上市,要解決同業競爭的問題倒不是核心問題。
總體來講,從華潤萬家當前的業務組合來看,甩賣沃爾瑪股權符合其自經營狀況,也符合當前零售發展環境,對于華潤萬家而言既是明智之舉,也是形勢所迫……而且中國零業的并購大潮正在開啟,將愈演愈烈。
(謝尚偉,2015年10月18日)
- 該帖于 2015/10/19 9:14:00 被修改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