倉儲會員店在中國其實并不陌生,1993年8月8日在廣州第一家倉儲會員店廣客隆就已經誕生了。廣客隆當時的毛利雖然控制在20個點,但還是引來了消費者蜂擁而入。
圖為94年的廣客隆,挺樸實的。
1997年倉儲鼻祖荷蘭萬客隆進京運營,最高日銷達500萬,毛利約10個點。雖然蜜月期后中外雙方股東內訌激烈,導致最后賣給樂天瑪特,但對中國的影響還是巨大的,現在到處都可以看到“克隆”超市。
物美高呼進軍倉儲會員店,并于今年8月份開出第一家物美尚佳,但其倉儲會員店的本質還是大賣場。所謂的模仿山姆會員店只不過在收會員費時比較像,本身并未讓外界看到太多的亮點。至于COSTCO基因,只不過賣了瓶COSTCO的礦泉水。我們看到物美尚佳前期在宣傳時一直傍大牌山姆大叔以及COSTCO,但這并無助于其運營。以至于很多大媽花150塊錢辦完卡后直喊坑爹。
大媽們花150塊錢辦卡目的很單純,就是希望能把150塊撈回來,然后再嘗點甜頭。而物美卻希望倉儲店能帶來較高毛利,這種運作本身與倉儲店定位就是相背離的,倉儲店是低價走量模式。物美銷售的COSTCO礦泉水毛利都要在10個點,而店里其它商品毛利在30個點以上的并不稀奇。這種較高定價讓大媽連150塊會員費都很難撈回來,物美尚佳人氣也自然一落千丈。
以物美尚佳現在不到兩萬的會員量根本就不要想著毛利那點事,加價率太高沒有消費者愿意跟你玩。COSTCO在美國的毛利也只不過10個點,大家都在降毛利,物美卻反其道而行之。中國賣場的毛利普遍在20-25個點,近年來有下降的趨勢。毛利主要有兩塊,一塊前臺毛利,也就是銷售貨品毛利;一塊后臺毛利,就是供應商友情和諧的利潤。這邊以卜蜂蓮花為例,卜蜂蓮花是正大集團旗下的一家賣場,正大曾先后與荷蘭萬客隆合資進入臺灣和大陸等市場,原廣州正大萬客隆后來變身為卜蜂蓮花大賣場。卜蜂蓮花的毛利約為16個點,相對其它賣場低些,這也是卜蜂蓮花這幾年逆勢增長的一大法寶。前后臺毛利以前大約為8.2:8.3個點,李聞海改革后前臺毛利約降到7.7,后臺毛利升至8.9。我們可以發現卜蜂蓮花在最困難的時候都不敢提前臺銷售毛利,反而不斷在降低商品銷售毛利。在國內沒有消費者支持,零供關系當中是沒有話語權的。卜蜂蓮花這兩年通過簡化辦事流程,減免促銷員進場費用,不輕易對促銷員罰款、允許請假開會,不占用促銷員正常促銷時間,以及為供應商提供大數據分析等手段進行拉攏。大家都知道供應商代表手上永遠都會有很多資源,但怎么分配對各個商場卻是不一樣的。卜蜂蓮花在幾度傳出將退出中國市場,還能讓供應商把更多資源傾向于卜蜂蓮花,這與卜蜂蓮花抓住關鍵點——消費者,是分不開的。
就算做倉儲店想要毛利,至少不能比電商高。倉儲銷售本身客單較高,基本達到電商免費送貨的標準。如果我不出門跑那么遠,還不用花150塊辦卡,都比倉儲店更實惠,倉儲店的作用在哪里?電商的加價率一般在15個點,一開始做倉儲就要超過15個點基本是很痛苦的。
物美進入倉儲賣場如果只是想靠這個短期賺錢,估計是很難的一件事。倉儲賣場的主要指標是會員基數。物美尚佳不到兩萬的會員量,150塊的年費,一年也只不過300萬收入。根本無法有效對沖。想要會員數上去,又不降低毛利無非是天方夜譚。正常要有點話語權你會員基數不能低于6萬,且會員活躍度要夠高。理想狀態做到10萬會員,基本可以認為是非常成功的。物美尚佳現在面臨的問題是會員基數不夠,會員活躍度太差,消費客單價過低(等同于賣場)。而這些不是現場管理人員短期可以改變的,不論引進的人員來自山姆還是麥德龍,有些資源總部不支持,也是無能為力。從開業第一天即遭遇供應商撤退,可以看出物美集團給予物美尚佳的支持是很弱的。號稱北京的商業龍頭,還準備稱霸國內,在自己大本營既無法控制供應商,也沒有能力串貨,或者尋求其它商品替代等。讓人感覺物美尚佳根本就是單干,要嘛就是整個物美集團現在管理能力已經很弱了。物美尚佳供應商與山姆重疊如此之高,也說明了物美這些年根本沒有培養出自己的供應商,動則想吃現成的,搶人家山姆的供應商,難怪山姆大叔很生氣。
物美尚佳不可能一邊要前臺銷售毛利,一邊又對供應商支持的后臺毛利念念不忘,實行兩者雙殺。關鍵時刻還要站隊的,哪怕打破供應商區域價格體系。如果還是賣場那一套,還不如回去專心做賣場,反正賣場空間還是很大的。
王國平!- 該帖于 2015/11/23 9:48:00 被修改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