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完一碗豆漿,你會在碗底看到,“我愿意為你 磨盡我一生”。
扎取脆皮燒餅,牙簽君也黑色幽默:“其實我夾在中間也很難做”。
豆漿、油條、稀飯、大餅,這些路邊小攤的尋常早餐,其實有四大金剛的潛質,足以撐起300平的店面。
不信,來看上海這家“早點攤”,它用豆漿油條贏得購物中心的爭搶,今年已在魔都“連下五城”,明年年初還將進軍北京三里屯。
“早點攤”開進大商場,逼格就要不一樣
說直白點,在上海日月光中心的“桃園眷村”,本質就是個“早點攤”,但這個早點攤卻被上海的購物中心爭著要。
從去年年底在泰州路開了第一家小店之后,空前的火爆景象讓多家商場拋出橄欖枝。目前“桃園眷村”在上海已有5家店面,日月光中心店就有300多平米。
這么大的面積,裝修設計自然成了最搶眼的環節。因為賣的就是臺灣小吃,不用說,店面的風格自然是由臺灣設計師親自操刀。
寫意、木頭、復古,是“桃園眷村”店內設計的三個關鍵詞。從遠處看去,落地窗窗明幾凈,店面顏色主打黑白黃,桌椅板凳也是最簡潔的木工。
而店中間的木屋架子和開放式廚房總能讓你有家的感覺。商場里的水泥柱在這里也被“原生態”利用了,“時間,在舌尖”被雕刻在墻上,成了店里的slogan。
這也是“桃園眷村”火起來的最大原因。帶有小資情調的逼格,不出意外的火在了微信朋友圈當中,小年輕愿意拍照簽到的地方,還真不怕沒人捧場。
流行段子代入式,老式早餐的新玩法
如果是老上海人,那一定對早餐“四大金剛”情有獨鐘。盡管種類紛繁精致,但大餅、油條、豆漿、粢飯這“四大”對上海人來說早就超出了早餐本身的意義。
所以“桃園眷村”的各種餐品更像是對“四大金剛”的改頭換面,還有四大的型,但味道卻是正經臺灣口味,不過對于同屬南方城市的上海來說,大家依舊好這一口。
當然在這里經常會看到阿姨提著一兜子燒餅走,可在這兒消費的主要群體還是80后,不用說又是“情懷”的原因:你可能會在喝完一晚豆漿看到碗底青花瓷質感的文字“我愿意為你 磨盡我一生”;還會在脆皮燒餅上看到經常出現在三明治上的牙簽,但牙簽上的話語卻是“其實我夾在中間也很難做的”;偶爾你還會“舉頭望明月 低頭思古香”;流行一時的“何以笙簫默”在這里就成了“何以身消磨”。
堅持用臺灣機器造出的本土臺灣味
它家的菜單,簡潔、復古,白底藍格的搭配,更像是老一代的記賬簿。菜品算下來總共20余種,分為燒餅、飯團、包子、油條、飲品和冰品幾大類,產品研發全部出自臺灣師傅。
豆漿和燒餅是他家的招牌產品,據店長嚴偉介紹,豬排蛋燒餅每天能賣出二三百個,咸豆漿也能售出1000多碗。
銷量高自然有不同于別家的地方。拿豆漿來說,熬出一鍋需要3個小時,但前期的準備工序卻有6道,所有豆子都要浸泡兩天。
這些都靠人工完成,因為豆類制品不能運輸,所以各自店內就要自己制作高品質的豆漿。而這些,全靠它家在臺灣當地定制的機器,這也是他家與眾不同的“秘籍”。
“比如我們有個機器叫‘蓄冷式豆漿柜’,這個機器能直接制作冰豆漿,而不是通過冰塊降溫,那樣會破壞豆漿原本的口感。”嚴偉介紹。
從早點到宵夜,不同客群的不同路數
與一般餐廳不同,桃園眷村做的是“晝出夜也出”的生意。按理說早點食物顧及白天就好,但它家偏偏還占據了一部分的宵夜市場。
嚴偉介紹,桃園眷村的營業時間是早7點到凌晨2點半,但其實清早并非是它家客流高峰。可作為以早點食物為主打的店面不賣早點又不合適,索性拉長了營業時間。
不同位置的店客流高峰也不一樣,這也是為什么要開到凌晨才關門的原因。比如他們的第一家店,處于街頭巷尾之中,老百姓成了最常光顧的食客,通常是晚上10點這里會排大隊。但“居民夜宵”的思路并不適用于商場,對于購物中心,還是正常的午、晚餐客流會多。
不過桃園眷村的客單價并不便宜,豆漿8到12元不等,燒餅平均在20多元左右,最貴的35元。如果說高逼格的設計附加值融到每一碗豆漿和每一塊燒餅里,一點也不為過。
(轉餐飲老板內參)附件下載區: 鼠標左鍵單擊文件進行下載
附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