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2日,冬至。在這一天,樂視發布了“超4”(第4代超級電視),其中包括全球首款曲面超薄分體電視超4 Max65 Curved,以及全球首家玻璃導光板超薄分體智能電視超4 Max70,而此時距離9月“超3”的發布僅僅過去三個月。緊隨其后,樂視致新總裁梁軍宣布超級電視完成今年年初定下的300萬臺銷售目標,又將吹過的牛變成了現實。
今天我不想去談超4的具體參數和背后的創新,而是想談談樂視的另一個牛X之處,即它是如何一步步成功將自己打造成一個高端品牌的。
兩個秘密武器:自上而下的產品和營銷
樂視成功塑造自己高端品牌形象,有兩個秘密武器,一個是產品,一個是營銷,而且都是采取自上而下的策略。從產品上來說,樂視都是通過高端的產品發布來先入為主的強化用戶心目中的樂視品牌形象,從而占領人們的心智;從營銷上來說,樂視將一招用的非常嫻熟,那就是明星,當萬眾矚目的明星們也使用樂視產品時,還愁自己的品牌不是被萬眾膜拜的高端嗎?
回顧一下樂視這些年的超級電視發布會,幾乎都是從大尺寸切入。2013年5月,樂視發布60寸的超級電視X60,在那時候人們的主流電視還只是32寸,即使到年底也都在探討平均尺寸能不能突破40寸。所以,可以想見樂視推出60寸的超級電視帶給人們的震撼了吧。2014年1月,樂視發布70寸的X70超級電視,再次成為國內首個擁有70寸屏幕的電視廠商。
最令人震撼的是今年10月,樂視發布了120吋的uMax120電視,售價高達49.9萬。這一下子就吸引了行業和消費者的目光,甚至可以用目瞪口呆形容很多人的感受。在我看來,樂視就是用一次次在大尺寸上對人們想象力的顛覆,奠定了在人們心目的高端形象。
大尺寸如此,高端技術的運用也是這樣。在超3和超4的發布會上,均為高端定位的產品推出,也進一步強化了樂視的高端品牌形象。例如,超3 Max65中的真4K超高清,超4 Max65 Curved中的曲面分體,超4 Max70中的玻璃導光板超薄分體都是如此。
在明星營銷方面,樂視是最為擅長了。2013年超級電視推出后,樂視CEO賈躍亭發布的超級電視微博,就被趙薇、王珞丹、吳奇隆、羽泉、黃健翔、李小璐、杜海濤、李念等上百位明星轉發,他們也都是樂視的用戶。除此之外,李開復等很多知名的互聯網人士、極客也都是樂視超級電視的用戶。毫不夸張的說,樂視超級電視用戶就是中國名人排行榜。無形中,這些明星就成了樂視超級電視的“代言人”,為樂視的高端品牌形象進行了背書。
秘密還藏在樂視的生態化反模式里
樂視的高端品牌形象塑造的秘密,還藏在樂視的生態化反模式中。首先,樂視超級電視以低于量產成本定價的模式,將產品帶入了負利時代,最終的表現是超出想象力的低價。但這種低價的實現是因為樂視不靠硬件賺錢,而是用整個樂視生態來補貼硬件。所以,這種低價不像有的互聯網電視廠商是用降低配置、以次充好來犧牲性能獲取的,而是一分價錢兩分貨的高性能下的低價格。所以,低價不僅不會損壞樂視的品牌形象,反而會增強樂視的高端品牌形象。
其次,樂視超級電視這種生態補貼硬件的方式,等于是為用戶提供了另一種選擇,即硬件免費、內容付費。在中國,普通的民眾更能接受的方式是硬件收費、內容免費,能接受硬件免費、內容付費的用戶一般是社會的精英階層。據了解,樂視的合約機用戶占到了70%,大部分集中在一二線城市,年齡為25-35歲大的高知高學歷用戶,58.1%家庭月收入超1萬元,超過一半擁有自有住房和私家車。樂視的這種模式等于是吸引了這批社會精英階層的喜愛和接受,兩者互相背書,最終形成了樂視的高端形象。
未來,樂視的高端品牌形象為自己打開了一片廣闊天地
可以說,樂視現在的這種高端品牌形象,一旦成功樹立,就深入人心很難動搖,這也讓其處于非常自如的境地。既可以繼續在中高端產品上游刃有余,又能立足高端、進軍中低端。所以,要記住,這才是最好的品牌發展策略,先做高端,才能讓自己利于有利地位。反之,如果先做低端,再想做高端,那可就難上加難。
小米就是這樣的問題,當初一味打低價,打“年輕人的第一部手機”概念,雖然迅速家喻戶曉,但形成的品牌就是屌絲機的形象。當小米發現低端市場利潤所限想進高端,推小米Note時,一切都晚了,因為在高端用戶眼里,你小米就是一個屌絲形象,他們又怎么會買你的賬呢?
凡客也是一個例子,最火的時候,凡客用低價打開了年輕人的市場,也落下了低端的品牌形象。但是,后來陳年決定摒棄低端,轉向高端,之前賣的T恤衫是29元,現在要賣89元。同樣,凡客的品牌形象已經定型了,你非要逆人們的心智而行,想成功太難了。
自低端到高端難,自高端到低端易。擁有高端品牌形象的蘋果推iPhone 5C能成功,但是擁有低端品牌形象的凡客推高端襯衫就很難成功,道理就是這樣。對于樂視來說,一旦自己的高端品牌形象確立起來,未來的路子就會很寬,既可以用樂視來推中低端的產品提升普及率,當然也可以用雙品牌來推低端產品。那時候,沾上樂視高端品牌光環的低端產品或者品牌,一樣會有不一樣的用戶認知。
這就是品牌發展的客觀規律,順之者成,逆之者就要付出代價,這中間的經驗和教訓足以引起所有品牌廠商的深思和借鑒。
- 該帖于 2015/12/29 13:22:00 被修改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