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物中心與百貨店,這是兩者運營模式。
理論上,百貨店是輕資產,高復制,經營商品為主要營收方式;購物中心是重資產,低復制,經營地產為主要營收方式。
有一點很反常,百貨店并沒有高復制,連鎖百貨十強的門店基本都在幾十家,極少上百家的;而購物中心也沒有低復制,萬達廣場居然已經上百家,正在營業的萬達廣場109家。
為什么如此?這是傳統零售的定律,第一要素是位置,第二要素也是位置,第三要素還是位置。所以,連鎖百貨難在選址,要求多,競爭又大,難以快速復制;而萬達廣場本來就是個奇跡,抓住了城市改造的機遇,一個萬達廣場就是一個城市中心。
云陽子有必要提醒一下,電商從業者與傳統零售,有一個不同的核心觀點:電商是以內容為王,內容決定流量;傳統零售是以位置為王,位置決定流量。這也是電商平臺與購物中心沖突的本源。
百貨店經營品類雖然很多,但都是實物商品;購物中心除了實物商品,還有很多生活服務商品,比如:餐飲、電玩、電影、美發美甲等。
電商首先對百貨業發起沖擊,百貨業到目前為止是沒有抵抗力的。當然反抗的姿態必須有,而且幾乎類同,增加生活服務商品,轉型為購物中心。(iMall《中國百貨行業發展及預測報告2013-2014》數據顯示,已有17%的傳統百貨公司開始涉足購物中心領域開發運營,而在全國范圍拓展的百貨公司轉型購物中心比例高達42%)。
百貨業轉型購物中心不是避風港,而事實上,電商平臺與購物中心是天然的競爭對手,一個是線下的商業地產公司,一個是線上的商業地產公司。而且都是平臺模式,都是生態鏈經營。電商平臺越強大,實體租金收入就越少。
我簡單講一個案例吧,阿里系與萬達廣場,是典型的競爭對手。目前幾乎沒有合作的可能,除非萬達放棄線上渠道的擴張,或者阿里放棄對實體渠道的擴張。
目前來看,萬達放棄了實物商品電商,而且線下萬達百貨也在大規模關店,這基本意味著放棄與阿里系的直接對抗。
萬達之后重新定位,做了個飛凡網,想整合所有的購物中心,以及進駐品牌商,還有用戶�?傊w凡網是解決購物中心的共性問題,屬于服務電商。
飛凡網很難成功,原因很多,但最核心的是,沒明白自己像個IT軟件公司,而非互聯網公司。這個想清楚得靠悟。飛凡網將來最好的結果,可能就是出售或被人兼并整合。
最后把萬達這個案例,總結歸納一下購物中心將來幾年的發展趨勢。
1、購物中心只有一條路。這條路就是專注做好線下實體,線上被電商平臺整合(或者說合作更好聽)。電商平臺是零售渠道商,又是零售服務商;購物中心只能是零售服務商。高緯度生態對低緯度生態,是有絕對競爭優勢的。從資本角度,投資購物中心應該冷下來,投資回報率會大幅下降。萬達做飛凡網,有價值,但最好的前途還是被收購。這是零售業唯一適用降維攻擊理論的領域。
2、去百貨是萬達最大敗筆。放棄萬達百貨,就是放棄做零售渠道商的權利;百貨業還有春天,但購物中心的冬天就要來了。將來幾年,購物中心要重視新型百貨業態的出現。
3、購物中心的冬天來了。萬達廣場能有100多家,這種示范效應,全國的購物中心和商業綜合體就一定會過剩。除了商業地產的過剩,再加上電商平臺的降維攻擊,購物中心的話語權越來越小,冬天馬上來了。這幾年租金收入上不去,大部分購物中心會經營困難,就業機會自然會減少。
2016年1月5日,阿里CEO張勇召開首次管理者內部會,分享了阿里零售業務升級路線圖。2016年電商四大趨勢之一就是:電子商務的發展將從今天我們淘系最擅長的實物類商品,極大范圍地走向數字類商品、服務類商品。
2016年,購物中心的冬天,真的來了!
2016年,購物中心不再是百貨業的避風港!
云陽子- 該帖于 2016/1/7 13:20:00 被修改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