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貼吧事件的爆發,讓我們看到了整個中國社區平臺都普遍存在的問題:管理難。百度貼吧目前注冊用戶已經超過10億,月活躍用戶突破了3億,從用戶數量上來看,百度貼吧與微博、QQ、微信共同成為了國內四大社區平臺。面對著龐大的用戶基數,飛速發展的互聯網,無形之中也就給社區平臺的管理帶來了諸多難題,免不了在面對各式各樣的疑難雜癥問題上就會慢半拍。
好在亡羊補牢,為時未晚,百度貼吧很快以一個負責任的態度給予了正面回答:百度貼吧所有病種類吧全面停止商業合作,只對權威公益組織開放。
自從百度貼吧誕生以來,用戶量的指數級攀升就與各種五花八門的問題相伴相隨,用戶越活躍,其商業價值就越高,覬覦者也就會越多。就如同微信頭痛于微商泛濫、淘寶頭痛于假貨橫行,貼吧自誕生之日起,用戶就開始大幅增長,用戶活躍度及發貼量甚至達到了之前的2倍,與此同時,中國少見的“網民自治”寬容氛圍也給百度貼吧帶來了亟待肅清的亂局:
廣告漫天飛舞
已有無數吧主通過百度貼吧而后被吧友投訴,最終被百度貼吧官方下任的事例。
沈陽吧吧主因發布店鋪廣告,經吧友投訴被下任;
小金剛吧吧主發布買賣交易文玩內容,經吧友投訴被下任;
小葉紫檀交易買賣交易文玩內容,經吧友投訴被下任;
安順吧吧主發布店鋪廣告,經吧友投訴被下任;
血管瘤吧置頂Q群,經吧友投訴被下任;
子宮肌瘤癥吧吧主發布廣告,經吧友投訴被下任;
南川吧吧主發布交易貼,經吧友投訴被下任。
……
通過這些事例我們可以看出,百度貼吧官方對于濫發廣告,影響用戶體驗的吧主嚴懲不貸。但是我們從另一方面也看出百度貼吧的難處,每天在百度貼吧要產生多少條帖子恐怕沒有人能統計出來,但是百度貼吧如何才能在短時間內就能知道誰發的這條帖子是廣告,然后在第一時間內進行刪除,可謂難度相當之高,恐怕沒有哪個平臺能夠做到,但百度確實一直在努力維持著貼吧的走向。
吧主謀取私利
2009年,舒蘭吧吧主收錢刪貼,被公安機關逮捕;
2013年,DNF商人吧吧主通過貼吧建立收費QQ群,被吧友揭露;
2013年血液吧吧主冒充醫生在貼吧行騙,自稱可以醫治疑難雜癥,以此牟取利益。
2014年段軍勝、段軍明在網帖上發布本縣數家單位的負面消息,當這些單位提出刪帖要求時,便以此勒索對方錢財。
吧主通過借助貼吧為自己謀取私利的案例已經不是一個兩個,這無形之中給百度貼吧的管理帶來了更大的難度,如何在事先去鑒別這類吧主是在借助貼吧為自己謀取私利,技術無法識別人心,人工鑒別無異于大海撈針,這不能不說是另一個兩難。
對于百度病種類貼吧事件的爆發,百度在第一時間展開了調查,并撤換了原吧主,引進權威的公益組織“血友之家”作為病種類吧主,與7000多名血友病吧友共同管理運營“血友病吧”。與此同時,百度還與中華少年兒童慈善救助基金會、天使媽媽慈善基金會、罕見病發展中心、北京血友之家罕見病關愛中心、愛佑慈善基金會、中國紅十字基金會等公益組織達成了合作意向。
放棄病種類貼吧的任何商業合作,這無疑將會創造社區平臺更好的用戶體驗,同時也規范了社群,為吧友們打造更好的交流環境,提供質量更高的實用內容。我們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百度貼吧愿意放棄自己的商業利益,這顯示了百度打造干凈社區的決心。
而引入權威的專業公益機構入駐貼吧,與吧友共同運營管理貼吧,這種運營模式在整個互聯網領域也是一大創新。一方面,對于病種類吧來說,有專業公益機構的管理,能夠遏制貼吧里各種醫療虛假的信息傳播,避免誤導老百姓,從而讓這類貼吧朝著專業化的路線發展;另一方面,引入專業公益機構,還能夠促進互聯網醫療的發展,目前互聯網醫療在我國尚處于探索的階段,百度貼吧的這種模式或許是一種新的嘗試。
百度貼吧的公益之路將會走得更遠
此外,百度貼吧對于病種類貼吧事件的處理態度還將會開啟百度的互聯網醫療公益之路。事實上,此前百度貼吧在公益性事件上已經有過很多次的先例。
2008年,汶川地震后學生被掩埋,老師上貼吧發帖。網友積極轉發引起政府注意,最終3000余人獲救;
2013年,百度汶川吧吧主主動請纓去汶川當志愿者;
2013年,汶川地震尋人吧,網友自發自行網絡哀悼;
2013年,雅安地震之后,雅安吧吧主自發組織賑災就針對趕赴現場,給當地災民帶去了急缺的藥物,礦泉水,帳篷等物資;
2013年,隆堯19歲“愛心吧友”患絕癥,百度隆堯吧愛心志愿者捐款救助;
2015年,小伙在貼吧建立車友俱樂部,進行公益事業,在貼吧籌的善款60多萬,并幫助新生兒擺脫生命危險。
……
總體看來,此次百度貼吧事件從側面暴露了國內社交平臺管理的復雜性,尤其是對于一些用戶基數龐大的社區平臺,難免不會存在一些網友利用社區平臺謀取個人私利,這無形之中為社區平臺的管理帶來了難度。而百度貼吧針對此次血友病吧事件,果斷停止商業合作,只對權威公益組織開放也讓我們看到百度貼吧對于部分貼吧吧主權利過度導致的亂象進行整治的決心,更進一步,百度貼吧或者有機會為國內公益組織走出泥淖提供一個巨大而成熟而充滿活力的平臺。
作者:劉曠,以禪道參悟互聯網、微信公眾號:liukuang110